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姚徽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3,19(5):106-106,108
本文就《词诠》、《辞源》等书对“丕 (不 )显”之“丕 (不 )”的解释提出商榷。认为在甲骨文、金文时期“不”“丕”同形 ,“丕 (不 )显”至少在西周时就已是常用的通语 ,其中的“丕 (不 )”不是无义的助词 ,而有实在的“大”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词诠》、《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书对“何其”之“其”的解释提出商榷。通过对“何其”进行历时的考察,认为这里的“其”是指示代词,意义为“那样”、“那么”。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汉语大词典》、《辞源》“车渠”词条下第一个义项的释义和引例提出商榷。“车渠”作为车的一个部分 ,其确切意义是“车辋”———车轮的外周 ,而非上述两部词典所定义的“车轮”。在结合《周礼·考工记》和其他古籍中的材料对这两部词典都引用的《尚书大传》中的例证进行分析后 ,认为该例证中的“车渠”既不是“大车之渠”(车辋 ) ,也不是“车轮” ,而是一种巨大的海生物车渠。北宋著名学者沈括也在《梦溪笔谈》中提出相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系词“为”在上古已经萌生并早于系词“是”的出现,到了中古时期,伴随着系词“是”和有系词判断句的迅猛发展,系词“为”也渐渐发展成熟,表现在使用范围的扩展和语法功能的增强上。“为”不仅用于肯定判断,也可用于否定判断;不仅用于谓词性判断句,也可用于体词性判断句。这些特点集中体现在中古时期的中土文献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