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4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翻译能力是外语学习者综合应用能力的集中体现。非英语专业学生是翻译的主力军,其翻译能力的培养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尤应重视,但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在指导原则、培养内容、教师素质和学生翻译水平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要从提高教师翻译素质入手,压缩大学英语基础知识教学,加大翻译能力培养力度。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正在深入开展。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就必须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紧迫任务。如何加强整体规划,抓紧重点突破,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实效是亟须研究的问题。在本组专题研究中,崔会敏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对深化民主政治建设与提高治理腐败的有效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曹雪松对我国目前反腐败体制机制在机构职权、主体参与、制度供给、力量整合等方面存在的阶段性困境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路径;姚志奋和王保民针对由于立法过程的行政主导性造成的立法参与的制度和途径的非均衡性问题,从制度建设层面构建了纠正的框架;陈东辉则对我国当前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完善路径问题进行了研究。期望本组研究可以为制度反腐建设的推进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典籍英译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而译者伦理是典籍英译中应首先厘清的一个问题。为更好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历时地对比分析了西方译者对《道德经》中"道"的英译,以求发现其背后所体现的两种文化间的较量。结果发现西方译者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经历一个由漠视到尊重的转变,对自身文化的态度经历了由固守到兼顾的转变;尊重并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兼顾译语文化规范应成为当下典籍英译中的译者伦理。  相似文献   
4.
显化与辜鸿铭儒经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用语料库翻译学中显化的视角,描述辜鸿铭儒经英译中语内显化和语用显化,并重点分析其语用显化之因与过,以期为当下的典籍英译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5.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它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由于诗学上的适应,林语堂选择了翻译《浮生六记》。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林语堂选择了包容性翻译,综合运用异化和归化策略,使其译文具有较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相似文献   
6.
随着翻译研究视野的不断扩展,译者主体性成为近年来译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在综合了译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认为译者主体性的内涵是译者主体受动性和主体能动性的统一。通过分析理雅各、辜鸿铭《论语》两种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作用形式,指出在古代经典的英译中译者应该提高文化自主意识,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