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4篇
  2021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岱晚年所著《於越有明三不朽图赞》,以图像加赞辞的形式,辑录了绍兴有明一代先贤的事迹,汇成人物传记式圣贤画谱.鲁迅家藏该著作珍本,曾于1912、1913年两次补绘插图,补足跋语,周建人抄录赞文,鲁迅又两次购藏此书三册,以表达对绍兴先贤和文学前辈的敬意.本文是学界首次整理鲁迅补录手迹,赏析鲁迅唯一存世手绘圣贤人物画像,基于"三不朽"的儒教内涵,赞文体裁的文学性,鲁迅对张岱文章史著风格的传承,勾连"反圣贤"的白话小说《阿Q正传》,于此个案回溯流转的文脉深处,论证所谓"沉默期"鲁迅钞校古籍与新文学创作之间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2.
很偶然地 ,邂逅周海波先生的批评史专著。随手翻来 ,发现它的行文表述颇有特点 ,激情与理性相互激荡 ,叙述节奏错落有致 ,惊叹于学术专著也可有如此难能的可读性 ;仔细阅读发现现代性、可能性、文学性三个思考支点清晰可辨 ,繁复恢弘的史学框架浑然天成 ,不仅感叹学界又增添了一道全新的批评史学景观。史论以“现代性”作为界定历史阶段的根本特征。作者在回顾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研究现状的前提下 ,将“五四”前后以至于今的中国文学批评看作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并取狭义的文学批评概念 ,即“对具体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思潮以及各种…  相似文献   
3.
姜异新 《齐鲁学刊》2004,(3):159-160
"否定主义文学史观"强调文学性对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的穿越,呼唤文学史家回归到独特性而不是规律性;以"经典关系结构"代替文学的"文化时间结构",最终建立一种从古至今的中国文学史。这使其成为一种很有学术潜力的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4.
“平淡而近自然” 1955年的大年初二(1月25日),纽约曼哈顿区八十街一座普通的公寓内,六十岁的胡适在这个全球最富庶的城市读着一本关于饥饿的故事。这已经是第二遍在看了,他看得非常仔细,不时为之动容。  相似文献   
5.
历史不了情:阿Q精神话题的“当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百年中国新文学的行进途中 ,阿Q作为被改造的“国民性”的一种文化原型 ,被不断地读解、模仿、再创造 ,透发着延绵不断的“当代性”信息。第一个十年中以文学研究会乡土作家群的作品为代表 ,其阿Q相多系对阿Q原型的不断补充和反复昭示。 3 0年代的老舍、巴金、张天翼等塑造的多系市民阿Q ,为阿Q精神话题开拓了新的疆域。抗战时期在姚雪垠、老舍、路翎笔下出现的阿Q多有觉醒的契机 ,但深入骨髓的文化惰性仍然扼住了他们的新的人格的形成。高晓声、林礼明、刘震云等新时期作家笔下的阿Q则多带有“阔起来”和“爬上去”的特点 ,为国民性改造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词源学意义上追溯"启蒙"在中西方文化源头上的差异,辨析作为历史现象的中西启蒙运动之异同,并将18世纪"什么是启蒙"问题的提出,到20世纪对启蒙本质的追寻和反思作一勾勒,抽象概括出"自主质疑式"的启蒙辩证思维。又以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三次启蒙高潮为例,分别从求同的思想史视野与求异的文学史视野论证了启蒙与文学应彼此沟通,互为方法。  相似文献   
7.
《女神》的创作首先是从作为个体的郭沫若的生命体验出发的,其次才是对五四时代精神的唱合,其中既存在着一个性情狂放的自然赤子形象,也存在着一个时代特色浓厚的爱国赤子形象。当前者把《女神》的精神引向活的生之荣耀的同时,由于忽视生命的欠然和生存的悖论,而潜藏着将自我神化的倾向,一旦这种性情的赤子被逐渐型塑为爱国赤子时,就更有滑向国家民族霸权话语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1920年代中后期,温梓川以马来文学的本土性引起中国新文坛的关注,其编辑出版的南洋恋歌、山歌、传说、童话等,为中国新文坛带来异域文学风景和审美经验.而1930年代,温氏写于槟城的具有浓郁南洋风情的文学作品,则在中国性与本土性互动消长的关系中,体现出较强的中国性.特别是以南洋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可以清晰辨认出对鲁迅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与郁达夫自叙传创作流脉的承继.  相似文献   
9.
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鲜明表达,首先是从北京女作家开始的。阳刚的京城文化成就了她们的大气,也滋养了她们的女权意识。张洁、徐坤、叶广芩、凌力、陈染等风格迥异的女性书写,使我们更加清晰、生动、全面地看到生命中充满了焦躁、不安和动荡。性别意识与文学有着天然的联系和亲和力。人类的创造力不会视性别而异。女性和男性一道进入文学领域,重新体验生命自由,不是为了抵抗和冲突,而是为了存在的圆满。  相似文献   
10.
姜异新 《东岳论丛》2003,24(1):133-136
邱华栋是“新生代”作家中最执着地追求意义的一个 ,他用自己的文本勾画了一个群体欲望狂欢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 ,个体因肉身与灵魂的双重沉重而死亡 ,经验因灵魂状态的趋同而只属于公众 ,创作面貌也因此类化 ,作者不自觉地进行着个人向宏大的叙事预演 ,使写作中的重复与模式化倾向构成了对“新生代”个人主体性追求的强烈反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