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3篇
综合类   19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卡夫卡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是"法的问题",这和他工伤事故保险公司的职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将日常工作中的风险和保险话题引入到文学创作当中,其小说《美国》探索了美国这块新大陆上的风险管理,《审判》中莫名其妙的被捕事件隐含着过错司法、个人权利与公共权利的融合等法律与规范问题。《城堡》中城堡当局就像现代社会中的保险,得到它的任命就等于进入了保险;同时,脱离群体就会被排除在社会安全和经济保障之外,这正是卡夫卡工作中力主扩大保险范围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系统论的研究视角出发,力图揭示新写实小说的整合特征.新写实小说在对中西各小说流派的兼收并蓄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它是特定阶段中国文坛的理性选择,是中国真正的"现代派".  相似文献   
3.
托马斯·哈代作为英国跨世纪的一代文学宗师,对后世许多作家有很大影响。法国的普鲁斯特、英国的D.H.劳仑斯、美国的福克纳、西奥多·德莱塞……都从他身上获益匪浅。本文结合《德伯家的苔丝》、《卡斯特桥市长》和《嘉莉妹妹》探讨一下哈代对德莱塞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姜智芹 《东岳论丛》2002,23(3):132-133
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必然导致文化上的全球化趋势 ,形成世界文学格局 ,并给文学研究带来巨大影响。主要表现有二 :一、文学研究的主体已不是属于某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学术团体 ,而是属于有共同兴趣的跨国的学术团体。二、文学研究的客体已由旧的、独立的民族文学研究转向多语言的比较文学研究。参照系在这种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给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外在视角 ,而且也决定了文学研究的多样性。在全球化所带来的多元语镜下 ,互动认知能够把新时期文学研究推进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陆新时期卡夫卡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来,中国大陆对卡夫卡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不仅翻译了卡夫卡的大量作品,而且在其创作、审美、思维方武、与犹太民族的关系、对新时期作家的影响和比较研究几个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6.
卡夫卡与中国新时期荒诞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荒诞小说是中国新时期小说创作中的新秀.本文采用比较文学视角,对卡夫卡和中国新时期的荒诞小说创作从求同与辨异两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并深入到东、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去寻根探源.  相似文献   
7.
姜智芹 《东岳论丛》2001,22(2):127-129,133
陈映真是一个有着强烈思想倾向性的作家 ,爱国主义、统一意识象一根红线 ,贯穿他创作的始终。他的小说表现出高度的民族气节和民族尊严 ,传达出大陆人、台湾人在精神上的契合 ,寓统一于个人与环境的对立当中 ,并在浓浓的乡愁中祈回归。陈映真以自己不懈的创作印证了这一点 :台湾的回归、祖国的统一不仅是大陆人民的愿望 ,也是台湾同胞的心声 ,这是时代潮流 ,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8.
卡夫卡作为一个文学家,已被世界各国的研究者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他作为一个热心倡导社会改革的改革者,却鲜有人谈及。实际上,卡夫卡在这两个领域都是尽职尽责、出类拔萃的,他既是20世纪一位伟大的作家,也是20世纪初波希米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工业领域的一个改革先锋。  相似文献   
9.
好莱坞电影中的异国恋情故事往往体现着性别、种族与政治冲突的内涵。中国男人与白种女性之间的恋情由于威胁到白人的父权制权威,是爱情禁忌。在这类故事中,中国男人的男性气质时常祓遮蔽。《落花》和《阎将军的苦茶》等是华人男性气质被遮蔽的典型。相反,白种男子与中国女性之间的恋情由于体现了白人男性的魅力,爱情禁忌则被解除,演绎的是拯救神话。《苏丝黄的世界》、《大班》、《庭院里的女人》等是这种婚恋模式中白人男性气质得到凸显的范型。  相似文献   
10.
经典作品由于命题的通约性、内涵的蕴藉性等特征,带来对其诠释的不确定性。但这种不确定性又非读者的任意解读,它还需要一个限度,要以“本文意图”和“历史语境”为界限,否则就会导致“过度诠释”。过度诠释与对“误读”的倡扬有关,文学研究中过度诠释现象并不罕见,只有“回到文学自身”才是避免过度诠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