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全球性城市化进程中游牧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日渐消失,但游牧思想作为"前现代"象征和"后现代"思想模式顽强地生长在城市文化中;它的生成折射了城市与游牧在空间范畴的矛盾性共生关系,并决定了镶嵌性、商业性和混杂性成为其存在的形态特征;它在本质上是全球化背景下游牧社会民族认同不断强化所形成的文化再生产,但它并非被动地臣服于工业经济法则,而是拥有内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并在城市规划、日常生活和文学艺术领域发挥着独特的调适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要通过深入学习历史,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戏剧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教育形式之一,承担着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任务。本文希望在“双减”背景下,探讨戏剧教育对于中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效果,通过实践进行总结与反思。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初始,在我国文论试图摆脱政治和哲学束缚、回归自身的文化语境下,童庆炳提出的"文学审美特征论"将文学的根本特征由形式决定的形象特征重新归为由内容决定的审美特征,并提出了"文学的特殊本质是审美"的科学论断."文学审美特征论"运用马克思的价值论从美学角度确定了文学的本质是审美,区别了文学与非文学,回应了历史要求."文学审美特征论"具有多元开放的理论视野、辩证思维的理论方法和继承发展的理论精神,这样的理论特色使其不断保持内在活力.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早期文学理论话语建构经历三个阶段:自上而下对文学理论话语内容的选择;国家通过知识分子思想引导和改造,在精英阶层完成理论内容的初步接受,进而完成外国文学理论的初步中国化;由知识分子撰写基础读物,将经过筛选的文学理论话语内容传播到全国。由此,苏联的季靡菲耶夫文学理论成为新中国文学理论的主流话语。作为此接受过程的历史遗留物,蒋孔阳的《文学的基本知识》很好地完成了新中国文学理论的话语建构和传播任务,但其同时与新理论中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作了不遗余力地斗争,其独立精神值得赞赏。  相似文献   
5.
从效果历史所显示的当代意义来看,作为文化文本的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具有三重视域融合效果。首先,《德国古典美学》传达出作为西方古典美学发展高峰的德国古典美学在毛泽东时代历史存活中的理解和表达,形成了《德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效果历史视域。同时它也传达出蒋孔阳修改、出版此书时改革开放初期视域对当时历史的理解,构成了效果历史的第二个视域。第三个视域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德国古典美学》作为思想理论资源参与当代美学理论建构以彰显其与当代历史文化对话的可能。多维历史视域叠加共同构成了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文本的历史事实及其理解的历史,其效果历史呈现出复杂的当代意义及其贡献,也部分地呈现出西方文化的理论旅行在中国学者的接受和阐释中参与架构中国当代精神的过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