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纳西古乐"与纳西族传统民族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西古乐"这一称谓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丽江洞经音乐演奏者为避免把宗教视为封建落后的政治风气而将丽江洞经音乐称为"丽江古乐";90年代初宣科先生用"纳西古乐"取而代之,也是专指"丽江洞经音乐".长期以来由于丽江大研古乐会是以演奏丽江洞经音乐为主的,所以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把纳西古乐等同于丽江洞经音乐.其实,"纳西古乐"是指在纳西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由纳西族先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并融合外来音乐,而逐步形成并传承至今的传统民族音乐,包括"丽江洞经音乐"以及"崩思细哩"、东巴音乐和"热美蹉"等.  相似文献   
2.
“白沙细乐”是迄今仍流传于云南丽江纳西族民间的一部大型音乐组曲,保留至今的尚有八章。我们在对整部音乐的乐曲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它们分别与纳西族本民族传统音乐、昆曲、伊斯兰音乐和蒙古族音乐有关。由此可以发现,“白沙细乐”这一中华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乃是纳西民族本土文化与其他兄弟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白沙细乐"是产生于元明之际并至今仍流传于云南丽江纳西族民间的一部古典音乐.纵观这部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我们发现,这部音乐的社会功能经历了多次变化.最初"白沙细乐"是以民间歌舞的形式出现;后被丽江木氏土司府吸收为礼仪音乐;木氏土司衰败后又流入民间成为民间歌舞音乐;清初"改土归流"后又逐渐成为纳西族的丧礼音乐;改革开放后,这部音乐又被打造成为丽江的文化产品."白沙细乐"社会功能的每一次变化或者说变迁,都与近现代纳西族整体社会文化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