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3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字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民俗是传承文化的一种沉积。汉字是据义构形的,在汉字里留下的是民族历史文化的印痕。从那一点一画中间我们可以依稀辨认出祖先们生活中存在过的民俗、观念、创造和智慧。汉字在字形的安排上,以不同方法来表现民俗心理的趋向:一种是表示人们所喜见的事物,另一种字形构造是表示人们所忌见的事物或不吉的事物,第三种是心意民俗范畴的字往往都带有“心”的字素。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是第一部借鉴西方理论来研究中国作文教学的专论,它前承中国古代写作理论传统后启中国现代写作之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开包括实用写作在内的现代写作学之先河。不仅是梁启超送给我们中学语文教育的一道美味大餐,也是现代写作学理论建设的一部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文精神是在儒、释、道三教的共同培育下形成的。儒、道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它包括了伦理道德观念等内容,伦理道德观念也是儒、道思想的衍生物;而佛、道思想又包括了鬼神观念等。汉语成语集中展示着儒、释、道思想,沉淀着丰富而生动的文化内涵,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去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论幼儿语言的修辞特色孙永兰修辞是以在特定的表达内容和语言环境中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段为研究对象的,从词、句到篇章、语体的修辞手段都是它的研究内容。修辞和语体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修辞是研究各种生成言语手段的,它是形成各种语体的重要基础;语体是研究由于交际任...  相似文献   
5.
成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汉语词汇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成语由于形式简洁而涵义丰富,具有意义的整体性、结构的凝固性和风格的典雅性,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并被广泛使用。但是,因为大多数成语历史悠久,尤其是那些来自于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古代诗文的成语,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或初始义淹没而不被人所知,或使用义与初始义大相径庭,致使在理解或运用时出现错误,因此有必要加以分析,澄清历史真相,促进语言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随着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广泛运用,语文教育研究者们也发现了其在应用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相关文献期刊、硕博论文的梳理归纳,对其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分类、总结,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的 5 0篇朗读作品声韵覆盖率的详细统计 ,不难看出测试篇目难易程度相差较大、记分比例又高 ,所以在反映应试人的普通话水平时难免会有失公允。据此 ,我们认为 ,选择朗读作品应该有一个更大的范围 ,并根据朗读与其他测试项的不同的考查目的 ,拟定详细而明确的命题要求 ,以促使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结果更加公正合理 ,促使测试进一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8.
汉语词的理据研究,对揭示汉语的内部发展规律,对祖国语言的健康发展,对光大中国民族辉煌的历史文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汉语词的理据问题值得人们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双音节化是现代汉语的主要节奏倾向。人类社会的发展、语音的简化、外语的吸收以及同音词和一词多义现象的普遍存在是促成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重要原因。双音节化在汉语史上的作用是重大的。它不但节制了汉语音节的数量、削弱了同音词的消极作用,使词在表义上语义明确、词性分明,而且它还使汉语的词和语素逐渐分离,使合成词成为词汇的主体,为汉语创造新词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外来词是不同文化接触的产物,是民族关系的见证,是文化渗透的结果。一种语言对外来成分的接受方式和程度的不同,一方面反映出该语言的特征,另一方面更折射出以该语言为母语的民族的语言的文化心理。本文主要从引进外来词的历史及其吸收方式方面来探讨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从而得出对外来词、外来文化我们应持有何种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