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0世纪90年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对中国学术界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影响了一些作家的创作,余华便是其中一位。余华通过对人的生存层面“具体苦难”的描写,表现了中国人所特有的“存在”状态,揭示了“合理生存”的荒诞性,隐喻着中国社会尽管已经进入了现代文明社会,但是,仍然没有完成思想启蒙的历史任务(这种任务并不是西化思想的进一步深化),警诫着在如火如荼的经济革命中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变革者们,在精神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一切被冠以崇高的文化背后所可能出现的不合理,进而启迪启蒙主义不应该被机械于西方文化的启蒙化和传统文化的祛魅中。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小说《伤逝》把较早接受西方文明思想的知识分子放在那个仍然被封建传统文化冰封的社会环境中,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追求进行冷静的思考,并加以灵魂的拷问,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因文化分裂而导致的审美和日常生活相悖谬的范例。  相似文献   
3.
孙淑奇 《理论界》2008,(6):210-211
在现代文学史上,关于鲁迅的教学内容是整个文学史的重点之重。这部分内容复杂。教学量大,而且难点多,头绪不易整理。对于刚刚入学中文系的学生,授课尤其有难度:如何克服困难,使教学能够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欣赏性与阅读性结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精心的教学设计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林雪是东北地区著名的女诗人,她的诗歌温婉而又不失深度。《大地葵花》是林雪2006年出版的一部诗集,这部诗集向读者呈现了一个诗人以诗人立场或者诗人身份构筑的诗意世界,融注了诗人对生存、死亡、历史、现实的多重思考。  相似文献   
5.
诗意、此在、栖居——解读海德格尔《人诗意的栖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淑奇 《理论界》2008,(7):134-135
本文仅以语文课文分析的方式进行解读,目的是想给普通读者一个清晰理解作者思想的线索。本文关键厘清的内容是海德格尔对诗意、此在、栖居之间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本文仅以语文课文分析的方式进行解读,目的是想给普通读者一个清晰理解作者思想的线索.本文关键厘清的内容是海德格尔对诗意、此在、栖居之间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一般读者为对象,分析文学文本阅读的基本心理活动。理解是读者进行文学文本体验阅读的关键环节,它并不是以逻辑分析为主的期待性意义为旨归,而是一种以直觉为介质、以情感为主要心理反映的阅读状态,而在理解发生的同时,读者伴随着阅读情境,心境常常被唤起,从而引发阅读结束后的反思和再体验。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国难报告文学”可以从几个方面被论证和考察,一是关注“九一八国难报告文学”的生成及其历史维度、时间长度、空间广度;二是考察其文献史料的特征、文学表征;三是东北“书写”的独特性。将“九一八国难报告文学”置于中国抗战文学研究乃至于全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研究的大框架中,有助于界定“九一八国难报告文学”的社会性、普遍性和历史性的意义,从而拓宽国难文学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