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紫彩血蛤(Nuttallia olivacea)的肾脏和围心腔腺的超微结构.在肾脏中观察到4种细胞:具液泡的立方形细胞、具液泡的长柱形细胞、吞噬细胞和肌细胞.在围心腔腺中观察到3种细胞:柱状上皮细胞、实质细胞和吞噬细胞.肾脏中除了肌细胞外的3种细胞及围心腔腺中除了柱状上皮外的2种细胞内均有色素颗粒,它们能将色素颗粒转化降解.  相似文献   
2.
用电镜细胞化学和分光光度技术对栉孔扇贝血淋巴中的酚氧化酶 ( PO)和髓过氧物酶 ( MPO)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细胞质中直径分别为 30 0— 430 nm和 1 30— 2 0 0 nm的大、小两种颗粒呈 PO强阳性 ;次级溶酶体和小颗粒呈 MPO强阳性 .生化测定结果表明 ,血清中存在 PO和 MPO活性 ,血细胞仅有MPO活性 .以 TMB为底物测得血清中不依赖卤素的 MPO活力为 1 0 7.2 U,以二乙醇胺为底物测得血清中依赖卤素的 MPO活力为 53.6U.血清中 PO和 MPO的最适 p H分别为 6.0和 6.5,最适温度分别为45℃和 35℃ .  相似文献   
3.
采用电镜细胞化学技术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外套膜中的过氧化物酶(POD)和酚氧化酶(PO)进行了定性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外套膜的所有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中部分血细胞呈POD强阳性.高电子密度的POD阳性颗粒多为圆形,直径150—220 nm;少数为长椭圆形,大小约为200 nm×600 nm.次级溶酶体内有不同数目和大小的POD强阳性颗粒.外套膜的少数上皮细胞和血细胞中,有直径分别为150—220,350—450 nm的2种颗粒,呈PO强阳性.  相似文献   
4.
用四种单胞藻分别以三个不同的密度投喂紫彩血蛤幼虫,据幼虫生长发育速度、存活率和变态率,比较不同饵料密度的效果.培养初期饵料密度控制在2.5万个/mL,两天后密度逐渐增加至5万个/mL,后期则以10万个/mL为好.四种饵料中球等鞭金藻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运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紫彩血蛤的外套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紫彩血蛤外套膜的边缘膜横切面呈三角形,除了腹缘的三个突起外,边缘膜内侧又形成了一个大的隆起.边缘膜内有三条粗大的环走肌,在靠近外套痕处有一粗两细的纵肌束;多数细胞的核中有细小而分散的Feulgen阳性颗粒;内、外表皮及腺细胞内有丰富的RNA颗粒;外表皮细胞、肌细胞及角质膜呈强的PAS阳性;吞噬细胞呈极强的ANAE阳性;ACP,AKP和MPOD在表皮细胞中呈较强的阳性  相似文献   
6.
栉孔扇贝外套膜表皮细胞的分泌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学和电镜细胞化学方法,对人工养殖的3龄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外套膜表皮细胞的分泌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栉孔扇贝外套膜表皮细胞的分泌方式有局部分泌、顶浆分泌和全浆分泌.内表皮细胞以局部分泌和顶浆分泌为主,外表皮细胞以顶浆分泌和全浆分泌为主,生壳突起、感觉突起和缘膜突起上皮细胞均以顶浆分泌为主.表皮细胞中的髓性过氧化物酶(MPO)和酸性磷酸酶(ACP)均可通过局部分泌和顶浆分泌方式排到体表.  相似文献   
7.
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支撑平台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鲁东大学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需求,采用J2EE技术,基于Web应用框架设计开发了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支撑平台并付诸实践.对该支撑平台的设计思想与原则、子系统的划分与功能模块设计、系统架构与运行环境及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对缢蛏和长竹蛏中枢神经系统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两种蛏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相似,均由脑神经节、脏神经节和足神经节各1对以及脑脏和脑足神经索组成,其中左右脏神经节及足神经节分别愈合.各神经节均由表面的神经节被膜、周边的胞体层和中央纤维网构成.胞体层分层和分区现象不明显,神经元胞体发出的突起均进入中央神经纤维网.胞体根据其大小可分为直径30—45μm的大型细胞、15—30μm的中型细胞和6—15μm的小型细胞3种类型.缢蛏3对神经节内3种类型的细胞均有,且均为大型细胞的数量最少,其中脑神经节内中型细胞最多,脏神经节和足神经节内小型细胞最多.长竹蛏脑神经节内的神经元胞体主要为中型细胞,小型细胞很少,无大型细胞;脏神经节内中型和小型细胞较多,大型细胞较少;足神经节内中型细胞较多,大型和小型细胞较少.  相似文献   
9.
疣荔枝螺消化系统甲硫氨酸脑啡肽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SABC法)对疣荔枝螺消化系统各器官中甲硫氨酸脑啡肽(met-Enk)进行了定位研究,疣荔枝螺的吻、唾液腺、食道、食道腺、胃、小肠、肝脏、直肠中均有met-Enk存在.其中唾液腺、肝脏呈met-Enk强阳性,吻、食道、食道腺、胃、小肠、直肠呈met-Enk阳性.在各器官的不同组织中met-Enk阳性又有不同:腺体和消化道的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呈强阳性,消化道的肌肉组织呈阳性或弱阳性.met-Enk在消化系统各器官及不同组织中的分布密度不同可能与各部位功能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0.
采用阿新兰和过碘酸雪夫氏反应(AB-PAS)染色法对短蛸(Octopus ocellatus)消化系统各器官中粘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进行了研究.将粘液细胞分为红色(Ⅰ)、蓝色(Ⅱ)、紫红色(Ⅲ)和蓝紫色(Ⅳ)4种类型.短蛸口膜、口球、胃盲囊、肠、直肠、肛门侧瓣、前唾液腺和后唾液腺均有粘液细胞分布,而食道、嗉囊、胃和肝胰脏没有粘液细胞分布.口膜外上皮内粘液细胞较多,多为Ⅱ型;口球中副舌腺内含大量粘液细胞,多为Ⅱ型.胃盲囊侧褶基部粘液细胞较多,其中Ⅰ型最多,Ⅱ型次之,Ⅲ型和Ⅳ型很少;侧褶中部小褶上的粘液细胞全为Ⅱ型;侧褶游离端粘液细胞全为Ⅰ型.肠、直肠和肛门侧瓣粘膜上皮内均有大量粘液细胞,多为Ⅱ型.前、后唾液腺内均存在大量粘液细胞,其中前唾液腺中多为Ⅰ型和Ⅲ型,后唾液腺中Ⅳ型最多,Ⅱ型次之,Ⅰ型和Ⅲ型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