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12篇
社会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亚的起点     
作为东亚话题下的鲁迅,并未成为民间与政府间的内容,它还限于知识阶层与专业学科间的交流。鲁迅作为一个个别的存在给世人的启发是深切的。他不仅跨过了国界思考自我与客体,而且又以浓郁的中国人色调表现了反抗民族主义与专制主义的气魄。这使他克服了东亚地域间帝国心态与奴隶心态,而直抵普世意义自身。他的抨击帝国意识,大中华意识,在根本上动摇了旧有的思维模式,而这种模式在民间与政客阶层是何等的根深蒂固!鲁迅的对东亚存在的互为主体的观念是一笔重要遗产。如果说今天三国学者能坦然地进行交流,植根的正是鲁迅奠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细读漫说     
孙郁 《批评家茶座》2003,(1):141-147
  相似文献   
3.
八十年代,那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最热闹的时期,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有质量的学者和著作,重要的是,对“五四”的重新认识,恰好与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同步的。因此,那十年间的现代文学研究,真正艺术本体论的成功论著尽管微乎其微,但那种精神启蒙式的情感喷吐,其意义早已超出了文学本身。人们正是通过中国现代文学,开始重新发现了个性主义传统与中国知识者的命运。在整个文学研究领域中,现代文学的魅力,是更直接地体现在当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辑校魏晋文献的过程,发现了文脉中所蕴含的辞章隐秘.又从乡邦文献、名士语录、文章气韵中,捕捉了精神表达的各种可能.他所打捞的各类文字,刺激了学术思考和文学创作,将现实感带入到对古代诗文的凝视中.在打通古今的同时,又能从域外资源的参照里,建立起批判性思维,并以超俗的目光,矫正了京派学者的某些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5.
赵晓生:鲁迅研究在现代文学研究里占有重要位置,近30年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您如何看待这个变化?  相似文献   
6.
中学的语文应读点什么,在过去不是什么问题,但今天争议很大。华夏文明几千年,教育的根底却是让人“信”,所谓道德普及者正是。美国的语文书也有这一共同点,比如爱国主义、人道情怀等等。不过还有几点不同,就是不都让人去“信”,而是让人生“疑”。先前曾听张中行先生说,大意是,英国的课本上讲拿破仑是被英人打败的,德国书本则云是德国打败的。  相似文献   
7.
<正> 一近代中国社会人们所广为关注的东西方文化的问题还囿于现象界的直观描绘,本世纪初几代知识分子所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思考和研究的努力,则把这一文化问题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心理的微观研究领域中。对于向来缺少思辨的民族来说,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挑战性。国民性这一富有深厚的文化意味的问题,在中国现代思想家与作家那里,一直没有真正上升到形而上的高度。但凭借着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感知方式,中国人以东方人特有的精神特质,完成了与西方启蒙主义哲学相似的精神主题。鲁迅对这一课题的思索几乎耗去了他一生的精力。在这一困惑的文化现象与人的本体现象面前,他总是不断地自我选择着,超越着。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造国民性思想是了解鲁迅精神的一把钥匙。他的审美理想,他的创作动因,他的自我塑造过程,几乎都与这一思想有  相似文献   
8.
闲人闲笔     
谈民国间的士风,旧式文人的习俗多被诟病,其中吟诗作赋、游于山水之间的雅趣,在后人看来是有病态色泽的。刘半农在20世纪30年代初常与友人驻足于茶馆店铺之间,这位留法的博士也自知深染古风有些堕落,每与周作人、钱玄同见面时,便自嘲是“老朽”,他的感慨是有着弦外之音的。五四之后,新式学人的生活受到西洋人的影响,休闲的方式有点异国情调了。留美的学者胡适、  相似文献   
9.
倒向鲁迅的天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郁 《东岳论丛》2004,25(2):35-39
五四后 ,鲁迅在知识界渐渐崛起 ,陈独秀则成为文化的边缘人。何以出现这个现象 ,从瞿秋白的视角的转化可略知一二。瞿秋白的亲鲁远陈 ,乃是阶级意识与知识分子自我改造意识在社会普遍确立的标志。陈独秀又回到了五四起点 ,鲁迅与瞿秋白则沿着另一条道路前行。这个分野影响了中国后来的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谷林先生在<鲁迅纪念会>一文中,记载了1945年重庆知识界的片段,其中老舍在纪念鲁迅会议上的演说,很是形象: 这中间又看到坐在靠里角左侧的老舍,把一卷纸交他的邻座,示意往右传递.传到了坐在靠右壁角落的胡风手里.胡风接过,低头细看,很看了一阵子.然后伸长脖子点点头,又把卷子传还到老舍那里.老舍发言原来是这次纪念会的大轴节目:朗诵一章<阿Q正传>.说是朗诵,可是发音不高,也没有那种诗人气派的抑扬顿挫,显得沉静温雅,字句却分外清晰,听来直沁心脾.几十年过去了,犹若余音绕粱,平生机遇,仅此一遭.<阿Q正传>当然无人不晓,小说里原本很有些逗乐传神的描述,意想不到的是经过老舍口传,旧篇恍成新章,一座尽靡,无不开怀绝倒.朗诵之前,老舍还有一段开场白,也是同样声腔,反响热烈如潮,他说罢一句,满座便是一阵哄笑,老舍则纹丝不动,少俟片刻.再以平易的音调,续发蕴藉的妙绪,递推以迄终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