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1.
2005年10月15日至19日,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河南大学文学院与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会在开封、洛阳两地召开。来自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围绕女性文学研究的转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性别等问题,展开了切实而深入的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女性文学学科建设的回顾、反思与展望,是本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张炯(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开幕式致词中指出,十年来,中国女性文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作家队伍还是创作题材、主体、形式、风格,都呈现出…  相似文献   
2.
<新青年>与章士钊主编的<甲寅>月刊虽有深厚渊源,却是和而不同,前者从创刊伊始就将读者群定位为知识青年,文章导向、栏目设置乃至刊物定价皆以服务青年为出发点.同时,较之<甲寅>,<新青年>减少了政论的比重,转而寻求从思想文化角度发表议论、影响社会.<甲寅>的边缘作者胡适在<新青年>一跃成为主角,则推动<新青年>逐渐摆脱了<甲寅>的论政风格,打出"文学革命"的崭新旗号,完成了从青年励志刊物向新文化舆论载体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墨学复兴的脉络中,鲁迅肯定了墨家的实干、牺牲精神,形容以“中国的脊梁”,已成定论。然而在《非攻》中,虚构与想象集矢于公输般等次要人物,作者以“理性人假设”为前提完成了理想三人组的情节模型。小说采取“寓抑于扬”的手法,将墨家思想的缺陷逐层予以显影。淋雨的墨翟,遂成为鲁迅为一切前驱者命运所造的象征。  相似文献   
4.
孟庆澍 《中州学刊》2003,2(3):82-87
在文学理念上 ,胡秋原历来被认为是“自由主义”者。如果从原始史料出发 ,认真辨析其“文艺自由论”在理论指向性、文艺阶级性、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等多个命题中的复杂内涵 ,可以发现胡秋原理论中鲜明的普列汉诺夫色彩 ,他与 2 0世纪 30年代真正自由主义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新青年>与章士钊主编的<甲寅>月刊虽有深厚渊源,却是和而不同,前者从创刊伊始就将读者群定位为知识青年,文章导向、栏目设置乃至刊物定价皆以服务青年为出发点.同时,较之<甲寅>,<新青年>减少了政论的比重,转而寻求从思想文化角度发表议论、影响社会.<甲寅>的边缘作者胡适在<新青年>一跃成为主角,则推动<新青年>逐渐摆脱了<甲寅>的论政风格,打出"文学革命"的崭新旗号,完成了从青年励志刊物向新文化舆论载体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期流行一时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对周作人影响甚深。留日期间 ,周作人成为无政府主义刊物《天义》的主要作者 ,在女子革命问题上逐渐接受了“天义”派无政府主义者的观点 ,强调私有财产才是女性问题的根源 ,从而以社会革命作为女子革命的最终解决手段。同时 ,他还对俄国无政府主义思想家克鲁泡特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并从革命精神和文学理论两方面介绍了克氏的主张 ,从而为后来五四时期提出的带有无政府色彩的新村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关于《闲话并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3年6月,我在“天涯社区”(www.tianyac lub.com)“闲闲书话”版无意中见到一篇帖子,作者是互联网上有名的藏书家“木兆轩主人”。文中谈到他从友人“两暮轩主人”处购得胡逸民著《我的回忆》一书,是“一本香港或者其他什么地方私印的小册子”,正文之后附有一篇周作人文章《闲话并耕》的影印手迹。经他查阅现已出版的各种周作人文集并《集外文》等,均未见收入,遂将之略作整理,以飨同好。因我此时正关注周作人与无政府主义的关系,而此文正涉及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思想——这与周作人鼓吹的新村理想大有关系,因此如能证实此文确系知堂佚文,对…  相似文献   
8.
鲁迅以极大的精力译介爱罗先珂童话,有着内在的思想动因.作为无政府主义者,爱罗先珂对社会现实有着和鲁迅相似的心理感受,并同样擅长以隐喻的方式将之表达出来.尽管他们的艺术风格相去甚远,但都不约而同地以"放火"作为抵抗现实的象征,对启蒙精神的追索以及对"放火者"命运的思考成为他们共同的主题.不仅如此,在精神对话的过程中,鲁迅最终以更深沉的"报复"命题对爱罗先珂的理想主义做出了回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