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21 毫秒
1
1.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流过泪的眼睛更明亮,滴过血的心灵更坚强!◎只做第一个我,不做第二个谁。◎命,乃失败者的借口,运,乃成功者的谦词。◎想开了自然微笑,看破了肯定放下。◎长得美丽是上风,活得英俊是本领。  相似文献   
2.
孟隋 《船山学刊》2013,(2):123-128
佛学的中国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2世纪传入到禅宗成熟,用了五六百年时间,对佛学的理解方法从一开始的"格义"朝着以心性释佛的方向发展。《坛经》中内含着难以调和的理论矛盾,这见证了佛学中国化留下的痕迹。佛学与中国儒道传统本来就具有相互汇通的理论基础,《坛经》理论的发展和形成过程完美地证明了这点。  相似文献   
3.
冯骥才的《怪世奇谈》系列小说,以颇为反讽的态度重述被“五四”新文化运动定性为封建糟粕的辫子、缠足和阴阳八卦,试图以世俗精神和常识经验为依据颠覆“五四”式启蒙话语的逻辑,体现出作者拒斥理性启蒙、回归常识启蒙的心态.  相似文献   
4.
中国1970年代末启动的改革被称为“饥饿逼迫出来的自发改革”。改革初期文学中关于饥饿的描述具有特别的政治性。在这一“饥饿政治学”的文学潮流中,饥饿不再仅仅是个人化的身体感觉,而是宏观历史和特定政治意识形态的产物。种种奇怪的情节体现出的是,作家们对改革意识形态的文学复述,文学中的身体意象贯彻的是彻彻底底的权力意图。  相似文献   
5.
孟隋 《天府新论》2018,(1):138-144
关于“网络文学”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经过探析可知:网络文学在作品创作理念、文本形式上与纸媒作品相比,并未产生“根本性”变化,“网络性”并没有深刻地卷入网络文学本身;网络文学其真实所指显然是某类特定的“大众文化文本”,因此,作为高雅文化研究概念的“文学性”并非网络文学要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文提出“内容组织模式” 这个概念以应对我国网络文学的特殊性。从内容组织模式来看,我国网络文学最常见的有两类,即“线下出版”模式和“收费阅读”模式。  相似文献   
6.
网络小说与纸质传统小说形式上没有明显区别,无非依赖的媒介不同,因此要谈网络小说,就必须关注互联网的媒介属性,然后才能分析媒介转换会给小说造成什么后果.从媒介环境学的角度看,互联网主要表现为一个多线程思维的分心机制,具有强交互性和强刺激性.互联网思维带给网络小说的,就是二次编码既往的通俗经典文本、情节的快速推进以及文化口味上的鄙俗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