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近年来波及世界的正常化运动倡导弱智人士享有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使得弱智人士的地位有了前所未有的改观。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正常化运动从根本上并未达到其所提出的目标。隐藏在这个事实背后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以往的研究不是过分关注社会对弱智人士的排斥,忽略了弱智人士不能融入社会生活的自身原因;就是过分强调弱智人士的生理缺陷,忽略了造成弱智人士不当行为的深刻社会因素。本文尝试从建构主义的角度,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相关文献的查阅以及对弱智儿童生活的观察来说明,弱智儿童的非正常化是被社会地建构出来的,他们最终不能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正是建构的结果。并且以此为基础,反思社会工作中理念与实践的张力。  相似文献   
2.
浅议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指标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指标选择关系到整个预警系统的有效性,文章从评价上市公司业绩的各种指标出发,根据我国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选择了一套适合财务危机预警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力求能从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本营运能力和企业的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全面、谨慎、灵敏的反映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保证在此之上建立起来的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系统能够发挥充分的预警能力,保证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二十年来,公益基金会在我国的社会福利领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相关的研究还不多。特别是对于基金会运作公益项目这一重要活动,现有的研究很少提及。本文对C基金会运作的"救助失学女童计划"进行了个案研究,根据收集的大量访谈和文献资料,详细分析了"救助失学女童计划"的运作过程。文章结合实践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指出了C基金会对公益项目进行了有底限的模糊运作,用"理性"、"底限"、"自我公益"与"合意"等概念分析了各个行动者在项目运作场域中的行动逻辑和互动。文章在最后尝试说明"有底限的模糊运作"作为基金会运作公益项目的一种模式,对于认识我国基金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因此本文试着概括了这种模式的表现形式、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弱智儿童“正常化”过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蕾 《社会福利》2003,(10):54-56
引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北欧掀起了一场波及到多个国家的正常化(normalization)运动,该运动倡导残障人士不仅要享有与其他社会成员同等的生存权利,而且还应拥有尽可能接近普通市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O’Brien,1999)。从此,正常化作为一种对待残障人士的价值观和理念,在医疗康复、特殊教育、社会工作等领域都被接受下来。我国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起才有了专门针对弱智儿童的特殊教育,但也已经开始接受正常化的理念,90年代就开始了随班就读的教学改革试验,目前也已经出现了“特殊需要教育”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对中小型创业企业青年员工的调查发现,社会资本正向显著影响青年员工创业能力,各维度指标的作用效应大小不同,创业资源拥有量特别是非正式资源拥有量作用突出。资源运用能力正向调节社会资本对创业能力的驱动过程,并对反映社会资本影响创业能力的过程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表明了"社会资本—创业能力"这一创业行为驱动过程中的内在作用机理,即青年员工的"资源运用能力"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季蕾 《阴山学刊》2014,(3):101-105
由于儿童的特殊脆弱性,“需要评估”(Needs Assessment)在儿童社会工作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现有研究对于“需要”的概念和评估的主要内容、基本方法都还缺乏更深入的探讨。这需要对儿童“需要”的基本内容做出分析,并进一步讨论儿童“需要”背后所体现的价值观,从“理论视角”、“需要类型”、“需要内容”、“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五个方面建构需要评估框架。  相似文献   
7.
城市想象是城市呈现于个体的方式。隋唐以来,杭州的城市想象呈现两大传统,"富贵杭州"与"诗境杭州"。"诗境杭州"的形成,一方面得益于白居易、苏东坡等杭州城市建设者是按照诗化、美化、盆景化的标准来建设城市;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士人文化传统在中唐之后实现转型,形成了远离政治但又不离弃现实的"得其中间"的诗性精神。杭州以其独特的城市山林形态迎合、承载了这种诗性精神。明清至今,"富贵杭州"的城市想象日益凸显,当代杭州城市形象建设亟需倡扬"诗境杭州"的想象传统给予平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