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典儒学既是无神论的,又具有深刻的宗教性,两方面同时兼而有之。这是一种没有上帝的宗教,是一种肯定人类自身经验积累的宗教。儒学推崇这样的方式:人的成长和伸延既为意义总体,即我下面所称的“协同创造”(co—creativity)过程所塑就,同时又作用于这个意义总体。在古代典籍中,  相似文献   
2.
儒家式的民主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儒家民主”讨论不是一种乌托邦思想的发挥。通过借助于美国实用主义大师杜威的眼光及其关于人类社群的思想对中国“逝者和民主”考察,可发现中国更接近杜威的社群主义民主理想,在未来东西文化的交往过程中,很有可能是中国的影响使得美国与其他北大西洋民主国家益发接近杜威的民主观。我们希望来自将来对话的中西价值和信仰的结合将成为中国的儒学及西方的实用主义这两者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儒家学说与社会进步——美国的“东方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乐哲 《东方论坛》2006,(6):9-13,17
在东西方文化的共生共成中,西方的“东方化”过程将变得日益重要。对西方的自由主义与民主政治所面临的困境,中国儒家传统中含有许多与桑德尔所开药方相通的一致之处。儒家“礼”的学说并不意味着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必然导致“无我”的结果。在美国,我们只能把我们脆弱的自由主义民主与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更深厚的社群观念调和起来。  相似文献   
4.
安乐哲  田辰山 《唐都学刊》2015,(2):53-56,64
一场罕见的全面性危机,正在地平线显现。我们走向万劫不复的临界点就在前面。对于今天的困局,第一次启蒙的个人主义意识形态难辞其咎。要走出这种日益危急局面,只有在全球范围的人类意志、价值与行为有了彻底改变的时候,才能得到治理和抑制。为此我们需要第二次启蒙,需要变革现有世界文化秩序,超越个人主义,走向以家庭模式为基因,以"相互依存关系为本"的儒家角色伦理学。  相似文献   
5.
从在雷德兰斯大学学习西方哲学时算起,我总共花了13年才完成博士学位。因为当时找不到教授中国哲学的地方。西方至今仍坚持哲学不过是盎格鲁-欧罗巴大陆哲学而已。我此后的学术生涯越来越致力于挑战这种哲学传统中种族中心主义的顽固偏见。我在夏威夷大学开始了与郝大维的学术合作,这源于我们对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哲学了解方式所存在的缺陷的共识。我们翻译中国哲学经典时建立了一套策略性框架,旨在使读者重新检讨中国哲学中关键术语的本身之意并能适当运用这些术语。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一个中西比较、儒道比较的视域中,结合郭店新出土的文献材料,对<道德经>中所蕴涵的一种关联性的宇宙论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探讨.首先,文章揭示了<道德经>中所体现的关联性宇宙论的四个预设(1)道家肯定构成我们经验世界的各种事件本身的实在性,认为并不存在"多"背后的"一",且事件与时间不相分离;(2)各种事物都是过程性的事件,一方面各有其特性,一方面又内在地彼此相关.每一事物都处在其它事物所构成的不断变化的脉络之中,并在这种动态的脉络中以共同创造的方式成就自身;(3)生活是具体的经验场域,同时每一种具体的经验场域又总是具有整个宇宙的全息性;(4)世界的创生性转化来自于构成世界的各种事物的回应性参与,在创生转化的不断过程中,事物不是被动的参与者,而是主动的共同创造者.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焦点意识与场域意识构成道家关联性宇宙论与世界观彼此依赖的两个基本方面.通过这两种意识的有机互动,人们能够自发而非随意地参赞宇宙大化的流行发育,在整体性与过程性的世界中实现自身的独特存在.  相似文献   
7.
安乐哲 《中国学术》2003,4(4):32-49
当我端坐桌前构思此文,郝大维生前珍爱的《庄子》中的一则趣闻浮现在我的脑际:  相似文献   
8.
儒家角色伦理为我们提供行为的规范。这些规范不依靠抽象的原则或价值或美德,而更侧重于以家庭和社会角色为指导标准。诸如智慧、勇气之类的个别“美德”,不外乎在互动交际生活中开窍启蒙后所达到的优良行为。根据儒家角色伦理,我们的家庭角色以及相关或者类似的社会关系合起来构成一个具体而又独特的活动网,例如父亲、母亲、儿子、女儿、老师、朋友、邻居等角色。儒家思想从个人修身功夫的综合角度着眼,以家庭为人生经验的基地,追加个人角色、关系的最佳化。  相似文献   
9.
在不同传统的对话中,我们发现:在儒家强调个人智慧和社会智性(即"内圣外王")的培育与西方持久地关注正直和有原则的生活(两者也许以康德的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理性概念和对"道德律"的服从为代表)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如果用中国的语言来说.这种差异可以概括为"礼"与"法"之间的差异、尊重家庭和社区关系的道德生活与遵循义的道德责任之间的差异.尽管这些背道而驰的哲学叙述在着重点上有着深刻的差异.但是,它们应该在对话中聚合在一起,从而给我们提供潜在而大量的互补,这种互补挑战一种假设:中国或西方每一方都是自足的.  相似文献   
10.
儒家角色伦理不诉诸抽象的主体、行为、动机、理性、选择、结果、人格特征等等,而是植根于对人更为整体和多变的叙述性理解。因此,儒家角色伦理不是作为另一种伦理理论而被提出,而是赋予道德生活的一种更加广阔而独特的视角,这种道德生活始于在相对直接的人类经验中寻求保证。生活的开始,是由浅薄到复杂的生理和社会关系网,而发展为独特而一致的个人认同。为获得这个中心,只有生活在我们所处的关系和角色中,并逐渐生成我们的叙述方式,中心的问题才能在场域中得到解决。主体是这样一种表达,在天道的承袭中,自然与文化的遗产通过"仁"的持续获得而被继承,仁如同一个特殊的中心,在经验场域的无限展开中不断敞显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