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在哲学史研究中,对哲学家之哲学的解读与其私人生活的考察之间是否存在本质性的关联,是一个颇为耐人寻味却又不易回答的问题。而且,正像对“哲学”这一概念的本质主义理解是不可能的一样,这个问题也不存在一个本质主义的解答。不过,借助两种哲学类型的区分以及哲学史研究过程的三阶段划分,我们能够相对具体而又深入地来分析和讨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现当代哲学视角阐述了西方哲学认识论和知识论从古至今的演化发展,着重剖析了在时代的变迁中形成的各种认识论和知识论的学说观点,认为应当扬弃传统认识论和知识论的理论框架和话语方式,重新思考认识论和知识论的未来走向及其新的理论形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哲学界缺乏思想创造力的学理根源,既不在于从事哲学史研究的人太多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太少了,也不在于错把哲学史研究当成了哲学研究。从外在的表现来看,问题的症结恐怕在于:在国内哲学界,哲学史研究与哲学研究之间的相互脱节是相当普遍的理论现象。造成这种理论现象的学理根源,一方面在于国内通行的哲学二级学科和哲学类研究生专业的划分模式及其缺陷;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们所进行的哲学史研究主要是立足于“史学式的哲学史研究方式”之上的,而未能转向“哲学式的哲学史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4.
在"五四"以来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中,本质主义的思想模式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和表现,然而有关中西哲学各自的特质及其差异的诸多本质主义的"宏大叙事",既不可避免地面对着自己无法解释的诸多"反例"或"例外",而且其本身也并不具有什么实质性的哲学意义.一旦超越了本质主义的思想模式,就会认识到"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合理对象"只能是具有其内在思想统一性的中西某位哲学家的哲学或者某种类型的哲学;与此相一致,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合理形式也只能是"哲学史取向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和"哲学取向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而两者之间的理想关系则是: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思想延伸和问题重思.  相似文献   
5.
儒学的现代存在方式之所以会成为一个问题,其内在根源就在于儒学的特质.儒学的特质就表现为"哲学、政治、宗教的三合一",或者"为学"、"为政"和"教化"的三合一.而儒学的现代存在方式的思考和探求,应该以拆解和超越儒学的特质,应该以"让哲学的归哲学、让政治的归政治、让宗教的归宗教"为前提和基础.从这一前提和基础出发,在儒学的现代存在方式的探求中,最为牵动我们神经的问题,就是作为一种"宗教"的儒学应该而又能够如何存续和发展.而在政教分离的意义上,儒教要想作为一种"宗教"而获得其现实的存在方式,它还需要使自身更为"宗教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西方哲学参照系问题的探究,是以辨析和确认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目的为前提的。而中国哲学史的现实存在方式决定了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目的根本上既不是道统的传承和道统的现代复活,也不在于建构当代中国哲学,而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谱系的客观理解和如实叙述。在以此为目的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中,要对西方哲学实施彻底的现象学“加括号”程序,或者说,完全排除西方哲学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和不现实的。但西方哲学的思想、概念和框架也不应该成为我们理解和解析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把“尺子”;不过,把西方哲学作为“镜子”和“窗子”,对于我们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却可能是有益的和富有启发性的。  相似文献   
7.
对"家"与"国"之间的亲和关系和根本一致性的强调,是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原则之一.而"家"与"国"或"泛血缘的家庭共同体"与"政治社会"的关系问题,对于近代英国的政治哲学而言,也是一个前提性和基础性的问题.但是,近代英国政治哲学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和论述,却与儒家的相关思想存在根本性的差异甚或对立.比较透视近代英国政治哲学与儒家关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和看法之歧异,简要梳理和回顾现代新儒家对儒家"家国一体论"的重新诠释和现代反思,对于我们思考和解答这一依然有其现实性的政治哲学问题,具有参考的价值和启发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混淆"本根之道"与"天(地)之道",以及借用西方哲学传统中的"自然法"概念来"反向格义"《黄帝四经》甚或黄老之学中的"道"和"天(地)之道",是阻碍我们切近地理解"道生法"这一命题之意蕴的主要学理根源。"道生法"的过程实质上包括道生万物、万物自有其形名和确立其形名三个思想环节,而且"确立其形名"或"审其形名"的任务实际上是由"执道者"或"人主"来承担和完成的,而不是由"本根之道"所自发地完成的。《黄帝四经》中共存的"道生法"和"执道者生法"两个命题之间也并非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一种功能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休谟是近代西方最为重要的政治哲学家之一。高全喜先生的《休谟的政治哲学》是国内学界研究休谟政治哲学思想的第一本专著。但该书对休谟政治哲学的一些论述和解释,却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辨析和澄清这些论述和解释,也是一种深化对休谟政治哲学的理解和诠释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读《韩非子》的政治谈论和政治论说,从政治哲学视角进行分析。研究认为,韩非思想并不是一种“非道德主义”的伦理学说,《韩非子》体现出的政治哲学思想是在其“法治”论说中对形式正义的追求和辩护,但韩非所构想的“法治”甚至要求民众用生命的代价换取对人主或国君所立法律的固执坚守,其所有臣民在“人主之法”面前的平等,以及所有臣民在人主面前平等的“以法治国”之理念,与现代法治存在着本质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