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哲学家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做了深刻的思考,指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它控制着物,拘囚着人。造成这一局面的是人们长期以来的形而上学的对象性思考。海氏认为人的唯一出路是召唤思,只有人学会思,技术才归于正位,人才是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2.
存在的领悟     
真理问题是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核心。海德格尔追溯形而上学的历史 ,在前期以此在为出发点 ,追问存在的意义 ,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真理观即“去蔽说”。他批判传统真理观中的“符合论”、“怀疑论”和“永恒真理观” ,认为它们是源始真理的衍生样式 ,虽然有自己的局限性 ,但也为我们的认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一上帝已经死了。而上帝并非死于他生命的自然的终结(因为上帝是永恒的),也非死于无知和失望所导致的自杀(因为上帝是全知全能的)。上帝死于他杀。杀害上帝的“刽子手”不是别人,而是几乎终生不离哥尼斯堡的温文尔雅的哲学家康德。“他袭击了天国,杀死了天国全体守备部队,这个世界的最高主宰未经证明便倒在血泊中了。”康德所以置上帝于死地,恐怕主要不是出于他个人的感情好恶(固然他从来就不喜欢上帝确乎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是出于他整个哲学理论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康德在自由因果中着意于:解决理性所陷入的冲突,彻底清算传统形而上学所论证的超验知识,建立所谓真正科学的形而上学,奠立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本文拟对康德在自由因果学说中的哲学革命作一粗略的探讨和分析。一、关于先验自由  相似文献   
5.
在康德看来,人有道德.道德源于理性而非感性。因为理性的本质是自由。理性之自由即在于超越并征服感性.而这种超越与征服乃是一场无尽的斗争。  相似文献   
6.
在认识论中,康德从主体能动性的角度、从人与对象之间关系的角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别而又综合地审视了人。对人是什么,这一他所提出的总问题作出了认识论层次的回答  相似文献   
7.
1 人们普遍认为,作为科学哲学家,波普关注过很多问题,至少有两个问题,是他终生咀嚼不已的,那就是归纳问题和分界问题.但是实际上,波普真正关心的或者说真正称得上是波普问题的问题,恐怕主要是分界问题而不是归纳问题.  相似文献   
8.
哲学专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哲学史教育。在人类即将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哲学史专业教育应特别注重历史性与政治性、知识性与能力培养、“古典”性与未来发展、思想性与国情现实、文化性与科学性等五方面的辩证结合。这样做,既是时代发展必然而迫切的要求,又对历史教育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康德自在之物不可知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哲学一方面高扬主体性,使主体成了其对象世界的构造者,另一方面又以自在之物限定了主体,因为作为现象的基础,自在之物是永远不显现、不可知的,因而也就成了认识主体的界限.对认识主体的限制虽然突现了人的有限性,但并不是对人的贬低,相反,留下了自在物恰恰给人留下了希望.因为自在物作为完整性和统一性的存在.它在任何时候都在提示我们: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并不仅仅是我们所认识到的那样,我们的生活世界还有其他可能性.对自在之物的觉悟、思想会使我们具有能从眼下生活与眼下世界摆脱出来的超越性眼光,从而展开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0.
康德以先验论(人为自然立法的现象学)论证知识的客观性和现象世界的实在性。海德格尔则认识到认识论意义的认识不具自存性,它还有更为深层的根基,即生存存在论,存在论层次的认识先于并高于认识论意义的认识。康德区分现象与本体主要为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作为现象根基的本体理念乃不在之"在",此说耐人寻味。海德格尔则批评康德的本体论只关乎在者而非"在"。海德格尔终生追问"在",指出思对"在"的归属与谐响,从康德之"问"回归于"答",同时也强调"在"与表象之同一,克服康德超验形而上学。康德的问题是"先天综合如何可能",海德格尔的问题是"在是怎么一回事"。前者讲思对"在"的综合,后者讲思对"在"的应合,二者都是伟大心灵传达"在"之词语的杰作,其不同意味着时代之不同,其不同也标出不同之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