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传统伦理学中,德性的主体为个人,其根基为共同价值诉求的社会共同体。马克思哲学认为,随着近、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确立,德性的存在根基和主体发生了根本变化。马克思哲学通过异化劳动理论阐发了对德性的独特理解:德性作为品格,不应该被视为独立于特定社会关系存在的永恒个人实体的品格;也不应该被视为永恒社会实体自身的品格。德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个人德性因异化劳动而丧失,资本德性因异化劳动而存在,因而,德性的主体是资本,根基为资本主义制度。唯有消除异化劳动,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才能重新实现个人德性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关系范畴是马克思和马丁·布伯共同重视的哲学范畴。二人的差异体现在理论立场、思维方式、实现过程、承担主体以及价值诉求等方面。马克思哲学的关系范畴是基于生产的、经验性的,更侧重于社会关系;布伯的关系范畴则是基于信仰的、超验的,更侧重于洞察。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独立个性和个人全面发展是大学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核心理念.从理论上看,三者互相促进.为此,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设置和培养理念必须做到:确立基于人类福利的价值目标,人格独立前提下的对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自觉内化和坚守以及对现实病灶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比传统存在论的关系范畴和马克思文本对于关系的分析中得出:关系作为范畴并以实体为必然承载体,这样的判断仅仅在实体存在论(the substance ontology)内部有效,而马克思的关系范畴以社会性历史性的感性活动根基而区别于实体存在论。马克思哲学认为诸关系的存在论根基不应当在理论自身内部寻找并以之为实体附属物,而应该在物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发现关系的秘密。现实关系以实体物(商品、货币、资本)的形式而存在,各种日常意识的物象化误认得以确立。比照不同语境下的关系范畴,我们可以领会马克思针对现实中的异化关系的批判和不断社会革命的诉求。  相似文献   
5.
个人生存与交换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的市场化生产和交换使得个人生存普遍化、抽象化。个人生存无论是表现为物质层面的生命还是政治、精神诉求的自由都由于交换价值的全方面社会渗透而呈现出普遍化、抽象化加深的趋势。从自然的历史的视角看,交换价值导致的个人生存存在被扬弃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尚小华 《理论界》2010,(2):17-18
对于关系范畴的研究有如下视角和观点:本体论层面上,关系作为马克思哲学超越主客二分的近代地平的关键词;唯物史观的角度,关系以生产关系为根基,是历史规律演变的重要维度。对于关系本体论能否成立也存在一些学理质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