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9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9 毫秒
1.
萧萐父先生以提倡"明清启蒙说"而闻名于学术界。他在继承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从而形成了独具个性特点的多元并存、多维互动的中国哲学史观。他从科学释古的立场来探索中国文明的源头,从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过程来把握中国哲学史各个阶段的特点,从"明清之际"掘发中国现代性的根芽,从全球化的背景下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和世界文化的前景。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过程中,萧萐父先生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哲理与情感的融合、纯化与泛化交互采用、通观与涵化相互印证,从而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3.
探究生态危机的根源,对于正确制定应对生态危机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当今学术界一般认为,生态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但是中国的生态危机却不能归咎于资本主义制度。通过对生态危机原因的分析可以明白,西方的生态危机根源于人与自然对立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只要这种思维模式存在,生态危机必然会发生。而中国的生态危机,则根源于采用了西方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应对生态危机的挑战,必须抛弃西方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必须抛弃西方人与自然对立的思维模式。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于应对生态危机可以发挥重大作用,对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萧萐父先生以提倡“明清启蒙说”而闻名于学术界.他在继承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从而形成了独具个性特点的多元并存、多维互动的中国哲学史观.他从科学释古的立场来探索中国文明的源头,从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过程来把握中国哲学史各个阶段的特点,从“明清之际”掘发中国现代性的根芽,从全球化的背景下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和世界文化的前景.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过程中,萧萐父先生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哲理与情感的融合、纯化与泛化交互采用、通观与涵化相互印证,从而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经学即理学"命题是全祖望在修改顾炎武命题基础上提出的,而不是象人们普遍认为的是顾炎武的命题。全祖望修改顾炎武的命题,体现了全祖望学术学统观与史料的矛盾。这种矛盾在学者的研究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就启示我们在对待前人的著作时,不能迷信权威,要了解作者的学术学统观才可能正确理解作者要表达的原意。  相似文献   
6.
崔海亮  徐枫 《管理评论》2007,19(11):3-10
本文利用ARIMA模型研究了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长期影响因素,在考虑中国特殊情况的基础上,对可能的影响因素样本进行了筛选,最终采用时间序列金融的研究方法,从统计上找出了影响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一年期人民币银行贷款利率和回购利率对我国的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存在长期的正的影响。这个结果还可以从Granger因果检验和他们的理论关系中得到验证。最后,本文还给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儒家传统家庭人伦关系有三种:父子、夫妇、兄弟。儒家传统家庭伦理在家国一体的传统社会发挥了很大作用.虽然其中的某些方面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但是其中的精华具有普世价值和永恒意义,在现代社会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了一个中国化、大众化、世俗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佛教吸收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满足了普通群众的精神需求,进入了群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的“佛教与马克思主义是根本对立的”片面认识,借鉴佛教世俗化的成功经验,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相似文献   
9.
《大宗师》篇的"真知"是"真人"才能达到的一种境界。有"真人"才会有"真知"。"真人"与道同体,天人合一。"真知"也就是"知道"。要知道"道"乃是化生万物之根本,人的生死为"道"之所化,死生存亡本为一体,而"得道"则是一个不断剥离物欲的过程。要想获得"真知"必须打破对生死的迷执,必须摆脱仁义是非的束缚,还要经过"坐忘"的过程,最终达到"不知之知"的境界。"安命"是获得"真知"后的无奈的选择,但正是因为"命"对人的限制才促使人们不断对"道"进行追寻与探索。只有"道"才能引领人们找到心灵的安顿之所,才能找到真正的回家的路。  相似文献   
10.
近百年来,国内外对廖平的研究均有许多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国内对廖平的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研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当前对廖平的研究正日益深入与细化;日本与美国学者对廖平的研究也出现了令人注目的成果。但客观来看,这些研究成果都还存在一定的局限。今后对廖平的研究应该在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研究视角、研究目的等方面进行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