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内极才情,外周物理”是王夫之提出的关于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或理想,是伟大诗人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才情,意味着灵心巧手、文心笔妙。“内极才情”是诗人灵心巧手的艺术显现,是即物达情、文心独运、声情动人的艺术创造力的充分施展。物理,即万物之理、人情物理或人伦物理。“外周物理”意味着与物通理,理随物显,呈现神理,得写神之妙。“内极才情,外周物理”这一命题不仅适用于诗歌创作,而且适用于各类文艺创作;不仅符合古代文艺的创作实践,而且对当代文艺的创作富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夫之诗学中的意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的王夫之诗学研究中,意境论是一个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一些当代学者虽然对王夫之的意境论给予高度评价,但在若干重要的问题上,未曾取得一致意见。本文认为,王夫之对关涉意境本质的情景交融说和超以象外说均有独到的贡献。这与他作为中国诗学的集大成者的地位是相称的。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论中 ,生命意识的显著特点是 :注重从对宇宙万物的观照中体悟生命力 ,品味生命的滋味、妙趣和真谛 ,在天人合一的情境中观审生命之大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生命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命力是宇宙人生之美的根本要素 ;艺术自身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宇宙人生的生命力 ;生与死或命运是人生的一大基本困扰和文艺的一个永恒主题 ;很多中国文论家从不同的角度直接或间接地致力于生命忧患的解脱与生命意义的探寻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诗学史上,很少有人像王夫之那样对艳诗有较充分、系统的评价,而学界对王夫之的艳诗论缺乏应有的关注。本文从艳情与淫情、艳诗中的宫体诗、艳诗与亡国之音、艳诗佳作的衡量标准等方面探讨王夫之诗学中的艳诗论。  相似文献   
5.
崔海峰 《船山学刊》2003,(2):15-19,34
王夫之的天才论是对中国古代的艺术天才或艺术才能观念的总结和阐发。在王夫之那里,天才是诗人以灵心巧手,体悟天地之妙,呈现神理的艺术才能。天才诗人具有深远广大的审美心胸、高超的感兴能力和非凡的艺术才能。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东西方的审美文化或艺术观念均处于急剧变动的转型期,一个“重估一切价值”(尼采语)的时代拉开帷幕。在欧洲,“为艺术而艺术”思潮及唯美主义运动①曾卷起轩然大波。英国作家王尔德(OscarWilde,1856-1900)推波助澜,把对美与艺术的崇拜导向极致。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的冲撞与交汇,随着民族矛盾的加剧而深化,一批近代美学家,在文化合流中寻找最适当的美学形态的契合点。王国维(1877──1927)探究西方哲学美学,以独特的视角审度、反思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强调美与艺术的独立性和超功利性…  相似文献   
7.
在 2 0世纪的王夫之诗学研究中 ,“宾主”说是一个被忽视的问题。王夫之的“宾主”说主要是指诗人在创作中处理心与物或情与景的关系时所应依循的原则 ,是以宾主融合 (与情景妙合相一致 )为最高境界的艺术理想。探讨“宾主”说 ,有助于把握王夫之的“情景交融”论 ,有助于认清他的诗学的真面貌。本文试对王夫之的“宾主”说的理论渊源和基本内涵加以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用“情”把兴、观、群、怨贯通起来,用“兴观群怨”把诗人、作品、读者贯通起来,用博古通今的眼光和心胸.把从孔子起发展演变着的兴观群怨说加以总结、调整、阐发,在有意无意之间创立了他本人的兴观群怨说。  相似文献   
9.
悲壮是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中备受推崇的风格特征之一。王夫之非常重视悲壮,他的诗学中的悲壮论,既有理论总结的形态,又富于创见。  相似文献   
10.
英雄     
英雄追求完美但并不完美。对于英雄,浮夸和掩饰纯属多余。英雄原本就是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才能维护和平与发展的人。 英雄并不钟情苦难。英雄的“用武之地”并不仅仅是逆境。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