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1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医改形势下,对我国的医疗服务水平和医院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信息化浪潮也深刻的影响着医院的发展,本文正是基于这些,医院的门诊收费工作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儒家人道主义与斯多亚人道主义表面看来颇为相似,实际却有质的区别:前者从君本位出发,论及的人是有等级的社会人;后者从人本位出发,论及的人是生而平等的自然人。儒家人道主义是一种“民本”思想,导致的是专制;斯多亚人道主义是一种“人本”思想,产生的是民主  相似文献   
3.
巩固 《中州学刊》2007,(6):80-81
自然资本投资是目前学界和政界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国内相关研究成果比较匮乏。本刊特意组织的五篇文章或慎重地对"以自然规律为遵循的人类生存发展之道究竟应当包含哪些内容,从法学的角度进行猜测";或力主"生态经济是自然资本经济,其内容就是自然资本投资","自然资本的非资本化主要是因为法律与政策的不当安排造成的,中国现行法律安排已远远落后于自然资本投资的实际需要,法律必须建立自然资本市场制度";或探讨了自然资本投资对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法制建设的启示;或质疑自然资本投资的法律保护属性,认为其制度设计属于民商法和国际法范畴;或对自然资本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的契合性加以审视,认为将自然视为资本离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差距尚远。希望通过对这些文章的推介,将对自然资本投资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当今文坛充斥着不绝于耳的文化喧闹和层出不穷的话语更迭。当代文学研究也面临着雾里看花的窘境 :一方面各种命名、流派眩人耳目 ,另一方面文学中真正的问题却被遮蔽。但在吴义勤教授的新作《目击与守望》(山东文艺出版社 2 0 0 1年 1 2月版 )中 ,我们感受到的是他对纯文学的守护与期望 ;他善于透过表面的文化现象挖掘其实质 ,使我们在这众语喧哗的当代文坛多了一份冷静的思考 ,少了一份盲目的冲动。《目击与守望》是山东省作家协会主编的《文学鲁军新锐文丛》第一辑中唯一的一部文学评论集。“世纪已幡然更新 ,文…  相似文献   
5.
巩固 《江淮论坛》2024,(1):137-145
国家环保权力具有秩序管理权和公共财产权两大来源和基础,是两类国家权力在环保领域具体行使的形式和集合。尽管都为国家动用公共资源、限制社会行为提供依据和规范,但两类权力在目标与条件、对象与范围、内容与手段、对法律规定的依赖程度、公众的身份与权益等方面存在重大差异,分别适用于不同领域和情形,衍生出不同的规则体系。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应对这两类权力采取“共同但有差别”的对待,既兼容并包,都纳入整合范围;又因地制宜,差异化处理,在不同编分别作出相应规定。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宪法概念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与“环境”源于不同学科,所指大同小异,且不断发展变化。我国宪法中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富于中国特色的独创概念,在科学界曾引起广泛争议。因其具有多义性,容易引起误解,并非理想的法律概念;但有其时代背景下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宪法角度的正确处理是接受事实、辩证分析,结合现代环境观念和既有法律事实作出最广义的宽泛解释,为下位法中的制度创新提供合法性基础,而不必强求与法律概念的齐整对应。环境宪法解读应跳出文本局限,更加开放、务实。  相似文献   
7.
环境伦理学“真理化”批判及其对环境法学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伦理学为环境时代人类建构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了有益视角。但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哲学思潮,环境伦理学在具体内容上争议频仍,在哲学立场、思维方式、论证逻辑、现实意义方面存在重大缺陷,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和知识精英趋向的信仰,反映的是西方文化传统下知识阶层对环境问题的特定理解,不具有普适性。中国环境法学研究应慎重对待环境伦理学,注意伦理基础的本土化和研究的现实意识。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法治永远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从清末沈家本修律到今天的“依法治国”,中国法律领域的各种探索与实践,莫不与法治有关。在中国这么一个缺少法治传统,甚至具有与法治精神背道而驰的深厚土壤的后发国家,如何使近代以来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法治在中国成为可能,成为学界永恒的主题。中国法治的道路选择,是近年来中国法治论者一直孜孜以求、不懈努力之所在。尽管论点浩繁,但大致观点无非两种:政府推进与社会演进。前者以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危机为理由,更多地注重中国的具体时空条件,着眼于法治实践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把生态文明视为后工业文明并不存在逻辑错误和思维偏失,也不必然导致缩减生态文明建设时段、窄化路径等问题.生态文明是现代人基于现代生态危机提出的对理想文明状态的设想,不能将之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生态文化,否则在理论上会导致概念“泛化”,在实践上会陷入迷失方向的混乱.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不能脱离“后工业”这一时间维度,但对二者的关系要慎重把握.  相似文献   
10.
卡罗·金兹堡倡导的"微观史学"对"大众文化史"研究具有启示意义。他将大众文化视为口述传统与精英文化间互动的产物,认为针对小人物历史的研究应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加以深入。金兹堡的观点引发了一些争议。特别是关于个案阐释能否揭示大众文化的特性,以及如何避免史学的"碎片化"的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