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在面对学校主流文化由内向外的“规训”时,学生不仅会接受与内化,同时也会派生出独具“风格”的亚文化与之“抗衡”。 研究以参与式观察为主要研究方法,深入班级,倾听学生关于校服的“言说”,记录他们通过改造校服“抵抗”学校规定的具体事件。 在此基础上,以社会分层理论为分析框架,深入挖掘学生对待校服的“态度”与“行动”背后的社会意义,勾勒出销匿在学生亚文化“风格”中的社会分层图景。 在对原生家庭阶层文化认同的“自甘”态度下,学生以校服为载体采取“对峙”的行动方式与学校主流文化相抗争,最终在结构性的制度壁垒与自致性的能力抉择的双重“施压”下形成具有生产性的学生文化。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英国教育社会学家伯恩斯坦的符码理论越来越受到中国教育学者的关注。通过分析近年来研究符码理论的文献,发现中国学者对符码理论的研究已经从译介转向了运用,然而在译介、运用之余,对"符码"和"综合课程"等核心概念的重新认识与再次解释也存在争议。对该理论的解释力及其在本土的适切性的讨论,体现了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之间对话的张力,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索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教学论研究中,存在着对哲学-思辨教学认识方式的推崇与贬斥两种对峙的态度.本文立足于教学基本问题,梳理了这一认识方式的发展脉络,展示了它的主要特征,对其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随着对教学论研究哲学与科学认识方式的批判与反思,诠释--批判教学认识方式以其非常独特的视角和方法体系影响了教学论的研究思维.诠释--批判教学认识方式强调以分析、相对、多元、体验、感悟等多种方式去理解、审查、反思教学论,它不追求绝对整齐划一,而是试图以对话、交往的方式走进教学,参与教学等形式进行教学论研究.  相似文献   
5.
教师的流动既表征了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教育资源重组与重构,也折射了城乡资源失衡下教师作为行动者的行动意图与轨迹.以教师流动为切入点,聚焦于流动教师的生活,展现了教师流动后的日常影像,勾勒出了教师流动背后的行动逻辑与生存策略.研究发现,流动教师虽然能够跃升城市,但是在职业生活、制度生活和日常生活中都呈现出多重边缘境遇,回不去的故乡和难以融入的城市共塑了他们作为异乡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新市民子女的相关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已有研究多集中于新市民子女遭遇的学校教育机会问题,但对其城市生活适应的细节以及深层社会结构缘由的探究略显不足。 研究以文化适应为切入点,通过家长问卷调查的方式,呈现 W 市 GX 中学学生的城市文化适应状况。 研究显示:家庭户口类型和父母职业是影响新市民子女文化适应的关键因素;城市文化冲击和生活方式的突变,导致新市民子女缺乏安全感;新市民文化意识已经有所转变,观念还在转型中;新市民仍将学校教育视为子女向上流动的主要通道和希望。 但仅依靠新市民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城市文化适应的,故需构建以学校为主、家庭和社区为辅的三位一体协作培养模式,共同促进新市民及其子女更好地适应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7.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