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8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生态博物馆已成为一种全球范围内普遍流行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在保护实践中,只有遵循生态性、开放性、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其文化遗产保护才能取得成效;中国首座生态博物馆--贵州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的经验就是例证.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门引进自西方的社会科学,人类学在国内还只是一门新兴学科,但是,在西方它却是一门显学,早已形成了一套成熟而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系.而对于人类学内一个方兴未艾的分支领域--生态人类学来说,其状况也是同样如此.为此,本文特别梳理和介绍了生态人类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与理论流派,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趋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生态性原则:现代化语境中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民族民间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成为从学界到官方和民众所广泛关注的“热点”。应该说,民族民间文化当前所受到的“礼遇”,当是现代化语境下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在此语境下,民族传统文化遭受到了严重的生态挑战与生存危机,因此,只有遵循民族民间文化的生态性逻辑,保护才不至于事倍功半或南辕北辙。  相似文献   
4.
5.
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已成为包括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在内的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事实上,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当前所受到的"礼遇",是有其特定的时空背景和现实语境的,是民族民间文化外部环境与其内部结构-功能联动的结果,有必要从人类学视角对其进行多维解读.  相似文献   
6.
彝族进入农耕阶段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通过彝族古籍、神话、传说等内容来阐述彝族先民有关农业的起源、农作知识、农作物的产生、农具的产生等方面的农业知识,并从农事祭祀、农事禁忌两个方面来看彝族在现实实践中对传统农业知识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文化生态的急遽变迁,许多民族节日都经历了巨大变迁。作为目前规模最大的歌圩,敢壮山歌圩当下的运作与变迁过程是受当前高涨的文化遗产热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导向和少数民族自觉意识日益彰显的现实态势等社会结构性情景的促动和牵引,由地方政府、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商家和普通民众等多重力量,在以利益为主和情感为辅的双重原动力驱动下展开和推进的,这亦是当下诸多同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民族节日实在运作的经验之道。  相似文献   
8.
"地方性知识"的生态性与文化相对性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性知识"作为著名人类学家格尔茨对于人类学界和知识界的两大贡献之一,在其被提出来以后,就受到包括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化学、社会学、法学、哲学、政治学、传播学和博物学等在内的不同学科门类的学者广泛征引和不断诠释;本文特地对这一概念中所蕴涵的生态性与文化相对性,及其被提出的时代与知识背景进行论述和阐释.  相似文献   
9.
10.
作为一个世居广西、历史悠久的民族,壮族及其先民在其长期生活的岭南地区创造了具有独特民族特色和鲜明地域色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作为标志性和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歌咏文化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壮族人的生命情感与诗性智慧,涵载着壮族成长的悠悠记忆,建构起壮族集体认同的文化纽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