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从孔德创立社会学以来,围绕社会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社会学家一直争论不休。因为它关系到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定,是社会学发展绕不开的问题。而导致前人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对社会与社会世界没有做出明确的区分,往往以社会事实、社会结构或制度等代替,混淆了社会的实质。本文在批判性地总结前人基础上提出社会的本质在于社会世界,社会世界是多重实在,日常生活世界是社会世界的预设前提,它从一开始就是主体间性的世界,社会世界的本质是主体间性流。  相似文献   
2.
伴随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全球化演变,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人们的职业地位获得模式是否发生了转变?父子之间的地位传承关系是否还在?教育程度在地位获取中发挥着什么作用?林南-边燕杰的单位地位模型是否依然适用?是作者力图要回答的问题。作者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路径分析的方法,在对前人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对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项目的数据分析,发现与布劳-邓肯模型相比,父亲职业地位直接影响减弱,初职和教育的影响显著增大;与林南模型相比,单位制和身份制不再是显著变量;与其他模型相比,母亲在子代教育获得中发挥重要作用,户籍制依然是一个显著变量。  相似文献   
3.
庞圣民  张永梅 《晋阳学刊》2014,(1):86-96,102
区域收入不平等的持续增大,对个人与群体的尊严、国家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形成严峻挑战。以往研究局限于经济学视角,只关心某一或某几种因素对收入不平等影响,过于碎片化。本文利用1952-2008年国家统计数据,基于结构主义视角,通过随机效应模型考察了区域间收入不平等背后的因果机制。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区域间收入不平等存在微弱倒"U"关系;结构因素是构筑区域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力量,解释比例达到69.7%。本文认为,"非均衡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过程中必然的路径选择,区域收入不平等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4.
区域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形成严重威胁.已有研究主要关注1978年之后的收入不平等变迁情况,对之前的不平等则研究很少.这一方面导致缺乏对区域不平等的历史比较,另一方面导致缺乏对区域不平等的因果机制的探索.本文基于1952-2008年国家统计数据,考察了区域间收入不平等的变迁模式,并利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了区域间收入不平等的成因.研究发现:以2003年左右为限,区域间收入不平等的泰尔指数和相对贡献都呈现下降态势,本文推测这很有可能预示威廉姆森倒“U”拐点来临;除经济增长外,其他变量均显著加剧了区域间收入不平等.  相似文献   
5.
庞圣民 《社会》2016,36(5):155-17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间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愈演愈烈。本文使用CGSS 2008数据,基于梅尔模型,首先从总体上分析了城乡教育不平等的演进过程,结果发现,城乡间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主要肇始于小学升初中和初中升高中两个阶段,而由后者产生的不平等尤为严重。继而,本文对中学阶段升学过程展开专门分析,发现在“课外补习班市场”发育过程中,受益最大的是就读于非重点初中的城镇子弟,正是这类高中候选人与同样就读于非重点初中的农村子弟在市场转型后升学机会差距的迅速扩大,导致在后续高中升大学阶段,虽然高等教育规模一再扩张,城乡居民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却愈演愈烈。本文还发现,就读于重点中学的城乡子弟间升学机会的不平等并未在市场化后显著增大,因而,本文认为,重点中学制度不应为近年来日益加剧的城乡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负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