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1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从而真正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提高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为了加深对这一命题的认识,我刊约请几位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发表一些看法,希望推动对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2.
论法人道德     
传统伦理学是个体道德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法人正在取代自然人而成为社会的行为主体和竞争主体,需要研究和构筑法人道德,用法人道德约束法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有生产力就会有反生产力,人类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就在积聚着反生产力。在当代,伴随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反生产力正在被加速积聚。衡量发展成果的大小,不能仅看发展了多少生产力,还要看减少了多少反生产力。从控制反生产力的角度促进发展,本身也是重要的发展。控制反生产力的积聚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一项新任务,要重视从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控制反生产力积聚的辩证统一和有机结合上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科技进步推动下的实践转型及当代趋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实践转型是实践方式变革和实践形式转换的统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实践方式在依次经历了依附性实践方式、经验性实践方式、改造性实践方式的基础上,正在转向创新性的实践方式.与实践方式的变革相适应,人类的实践形式也在经历了多次历史转换的基础上,正在转向以智能化实践为主体的实践形式.要采取适宜的方法和措施,积极适应当代科技革命条件下实践转型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5.
当代知识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对唯物史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生产力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凸现,既标志着生产力发展明显地突破了单纯的物质生产力,又标志着精神生产力获得了新发展。随着以知识生产力为代表的当代精神生产力的发展,从生产力自身到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及人和社会发展的各领域都对唯物史观产生了新的影响。以知识生产力为代表的精神生产力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时代的发展要求致力于培育和发展当代精神生产力特别是知识生产力。  相似文献   
6.
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表现在: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深入学习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努力用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实践是全党的一项新任务。  相似文献   
7.
康永超 《南都学坛》2000,20(5):61-63
历代儒家积累的丰富而有价值的道德治化的基本经验有 :注重基础道德规范建设、注重道德制度化建设、注重理想人格建设。研究和借鉴这些经验 ,有助于搞好当前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8.
我国已连续三年出现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和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减少的趋势,表明人口红利转折期正在到来。这一状况所产生的影响对更多依赖外来人力资源的经济发达地区更加明显,且从经济层面波及到了民生层面。根据当前的人力资源状况,结合产业和社会发展需要,“十三五”时期,应将原有的人才战略扩展为人力资源保障战略,做到一手抓人才队伍建设,一手抓基本人力资源保障,确保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能够获得全面而又稳定的人力资源支撑。  相似文献   
9.
当代生态环境危机根源于垄断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观照可持续发展与共产主义,二者的内涵、原则与实现条件上都有着极大的吻合,没有可持续发展,就没有共产主义;没有共产主义,也没有真正意义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呼唤,实质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呼唤。应更多地从可持续发展与共产主义的共同性上理解和实施可持续发展,使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哪种道德能像儒家道德那样绵延两千多年而不断,成为维持封建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工具,并能跨越地域之限制影响于四海。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乃是儒家非常重视最具普遍性的基础道德的构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遵从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尽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