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5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198篇
劳动科学   19篇
民族学   30篇
人才学   55篇
人口学   25篇
丛书文集   367篇
理论方法论   122篇
综合类   834篇
社会学   112篇
统计学   5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康晓光  卢宪英 《学术界》2015,(1):135-150,325
"儒家文化的命运"关系到每个中国人的安身立命,关系到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命运,关系到人类和世界格局及其发展趋势。本文以10个样本城市1254个样本的经验数据为根据,澄清了两个诉说纷纭的问题:一,儒家文化的生存状态,它是一成不变地保留下来了,还是已经彻底消亡,抑或是处于一种折中状态?二,近年出现的传统文化复兴现象的性质,它是一个暂时的现象,还是一个长期历史趋势的开端?实证分析表明:一、儒家文化的生存状态,既不是张之洞所言的"一成不变",也不是列文森所言的"彻底消亡"。在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被妖魔化的历史之后,经过损益的儒家文化仍然活着。二、近年来出现的传统文化复兴现象,不是一场误会,而是历史的必然;不是稍纵即逝的泡沫,而是一个长期历史趋势的开端。儒家文化正迎来一个复兴的时代。儒家文化之所以在此时走上复兴之路,一是中国的终极文化具有超越时代的素质,这种素质孕育了其复兴的"可能性";二是中国的工具文化现代化获得了空前成功,这种成功创造了使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大势";三是当下的有利的现实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国际条件。  相似文献   
2.
3.
2002年5月26日,湖南双峰县人民法院在荷叶镇公开审理了一桩赡养纠纷案件。开庭地点特别设在镇政府会议室,为的是这里能容纳好几百人,可以让更多的村民参加旁听。荷叶镇几个村老龄协会的同志也赶来了,他们应邀当起了人民陪审员。庭审开始。站在原告席上的王怀娥老人泣声控诉被告———她的儿子彭庆龙虐待她的斑斑劣迹,令在场的人陪着她一同流泪。庭审进行了整整7个小时,当法官宣布判处被告人彭庆龙有期徒刑6个月时,旁听席上响起了一片掌声。彭庆龙是个遗腹子,出生于1948年4月。母亲怀上他以后,他的亲生父亲外出谋生,因患痢疾而客死…  相似文献   
4.
泉州、温州两市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了两市经济高速增长,形成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两市积极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保证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比较研究两市技术创新模式,总结成功经验,寻找工作差距,有助于提高区域技术创新效果,对于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青年学生为主体 ,以课堂教学之外的广泛活动为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在高校教育领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因此 ,深刻认识校园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内在关系并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对于高校的整体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在中国面会的近代思想史学者有三派:北京的哲学、上海的历史、解放区的共产党史。这里只提出重视逻辑推理的北京哲学界代表李泽厚和重视实证研究的上海史学界代表汤志钧做一对比。李泽厚的思想史注意把握事物内在逻辑,在中国近代思想方面,较之总体的传统思想,更重视与  相似文献   
7.
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印度的历史和文化都独具特色。历史上印度人民屡遭外辱,印度国土分多合少,印度文化兼具宗教性、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特点。这些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共同造就了印度博大精深的灿烂文明。从整体上看,印度文明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两点:博大的文化包容性和软弱的政治整合性。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文学是伴随着20世纪中国社会的思想革命、政治革命、经济革命和文化革命,承接着具有两千多年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发展起来的。由于这些现代革命的不彻底性,中国文化和文学中的古典审美思想和美学诉求并没有得到根本改造,而作为新的审美诉求的现代性质素始终没有得到健康持续的培育,这使得20世纪中国文学呈现出较浓的载道性、外向功利性和正剧色彩三大古典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9.
胡晨康 《浙江统计》2007,(5):F0003-F0003
据绍兴县人力资源市场提供的数据:2006年进场求职20.8万人次,市场推出岗位75397个,开出介绍信39339张次,成功  相似文献   
10.
关立新 《学习与探索》2005,1(6):216-218
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不断扩张的必然,也是民族、地域的历史不断走向世界历史的过程。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观点分析经济全球化,从而得出:经济全球化不等于“全球经济资本主义化”,经济全球化不是“西方化”、“美国化”,社会主义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不是回归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经济全球化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