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4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汉魏六朝古诗里,时见四方四维的方位词。提到四方的,有下列各种情形:一,东、西或南、北对举,表示分离或相去遥远。如“东飞伯劳西飞燕”,“君居北海阳,妾在南江阴”。二,四方悉举,表示处处皆然。如“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三,确有所指。如“北方有佳人”,“种豆南山下”。“北方”指李延年的家乡中山,即今河北定县。“南山”指庐山,因在陶渊明故乡浔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祖骚宗汉”实质上是元人不满于律赋的偏尚俳偶与文赋的倾于理趣,却又缺少情感或藻彩而提出的一个辞赋革新的口号。在这面旗帜下,元赋作家学习楚辞,宣泄失志之悲,驰骋想象,展开入地升天的描写;也学习汉赋的颂美皇家和铺陈讽谏。这些努力强化了元赋的抒情性和生动性,复兴了古赋的宏大气势,使之获得较高的文学价值,并奠定了明清辞赋以古为主的格局。元赋的不足是思想境界稍欠高迥,也缺少全新的创造。  相似文献   
3.
赋体究竟形成于何时?这在中国文学史上仍然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有的据《文心雕龙》,说宋玉“完成了赋这种形式;有的说所谓宋玉赋“都是后人所依托决不可信”。看来,弄清宋玉赋的真伪成了确定赋体形成时间的关键。对此问题,笔者有些不成熟的意见,不揣固陋,也欲献芹。宋玉完成赋体说的一个重要论据是司马迁评宋玉的话:“好辞而以赋见称”。既然司马迁早已认宋玉为赋家了,赋体形成的时间还能晚于宋玉生时吗?笔者认为,引用这一评语时,必须区分其中“辞”、“赋”两概念内涵,“辞”指文辞,言辞,藻绘也;“赋”系“辞  相似文献   
4.
金代辞赋概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朝皇室重视辞赋,海陵王、世宗、章宗都是喜欢辞赋的君主。金代科举考试始终以辞赋为重要科目,许多杰出人才经由辞赋科发现。现存金赋(除术数赋以外)共10家30篇。其内容,首先是辅弼政教,忧国忧民。其次是讽刺世事,敦淳风教。再次是抒发情志,祝颂酬酢。金赋的思想,多以儒学为归趋,也有道家、佛家不等。金赋各体兼备,有隐语赋、骚体赋、古赋、律赋、文赋,有咏物赋、抒情小赋、散体大赋等。不少作品模拟痕迹显著,但也有一些戛戛独造之作。金赋风格以雄健豪壮、骨力道上为主,自然平淡、恬静冲和居次。其语言则有明显的散文化特色。金赋成就远不及唐宋赋,也不及金诗。成就最高的作家当推元好问,其次是赵秉文、王寂、李俊民、王若虚、杨宏道诸家。  相似文献   
5.
最早考究汉赋渊源的是东汉班固,他说赋是“古诗之流”,是从《诗经》发展来的。在《艺文志》里,他还讲了从《诗经》经过屈原,荀卿、宋玉之赋,发展到汉赋的过程。晋代皇甫谧、挚虞都采用班固的说法。刘勰全面总结了他们的论述,说赋是“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的。自后,汉赋来源便成了定案。如清代有“风雅颂之再变而后又有离骚,骚之体流而成赋”之说,近代有“汉赋的主要来源是楚辞”之  相似文献   
6.
论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较为翔实的资料,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总体方位上考察和论述了汉赋的作用与影响。指出汉赋创造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相沿不绝、代有成果的一种重要文体。它是中华全民族统一文学正式形成的标志,其创作实践第一次严格遵循和认真贯彻了儒家的文学理论。它开启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自觉时代,并首次成功地实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的结合。它对中国古代许多种文体的形成和若干艺术表现方法的成熟,都产生过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论汉赋的语言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赋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丽。这一点,西汉赋家已经讲明了:司马相如比以“綦组”、“锦绣”(见《西京杂记》),扬雄认为“辞人之赋丽以淫”(见《法言》)。如果说他们还不单是讲赋的语言,也涉及内容方面,那未,班固就明确地讲“侈丽闳衍”之词”(《艺文志》)、“骋极文辞”(《离骚序》)了。对于汉赋的“逸辞过壮”、“丽靡过美”(《文章流别论》)前人多有正确的批评。刘勰就不满它“繁花损枝,膏腴害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为基准,对照当代的中国文学史和小说史著作,发现它们在对小说内涵的理解、古小说特别是历史小说的文类归属以及小说的源流等问题上,既有悖于鲁迅先生的本意,也与历史事实不符;通过对《穆天子传》《燕丹子》《吴越春秋》等古小说的分析,认为应该将汉代看做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期,将历史小说看做中国最早的小说类型。  相似文献   
9.
汉赋对强盛繁富的汉世的歌颂有现实基础,对推动历史前进的地主阶级杰出人物的歌颂也应该肯定。汉赋的这种歌颂是由当时的现实生活所激发的一种社会思潮——“汉德须颂”在文学领域里的顽强表现,也是儒家文为世用、诗主美刺的文艺主张在汉世的积极实践。但是,汉赋只歌颂了“国家和元首的丰功伟绩”,又用儒学教条和谶纬迷信解释这些功绩,且以歌德掩盖了社会的若干黑暗,却是它的污点。汉赋把先秦文学对祖先神、自然神的歌颂推演为对帝王——即“人”的歌颂,属于历史的进步。汉赋讽谕中的歌颂表述了一种美好的政治理想,但也羼入了若干谀辞媚语,削弱了思想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一骚赋的特征及其在汉代的延续秦汉以后的骚赋是楚辞的余绪,是仿屈的作品。其特征,从语言形式方面看,是用带“兮”字的骚句加强咏叹色彩,增强抒情效果;句子长短错落,比较自由。从风格情调方面看,则无例外地流注着悲与怨的感情。这种骚体牵系着悲情、怨思宣泄于骚句的创作传统,是屈原《离骚》、《九章》等“凄欷紧絭,使人情事欲绝,涕泣横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