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
沐浴着抗日烽火而诞生的七月派乡土题材的小说迥异于同时代解放区的乡土小说。它们深受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的影响 ,深入到生活的底层和人物的心灵深处 ,感受着战争时期血火大地的颤栗与农民灵魂的痛苦撕裂及其“原始强力”的爆发 ,从而形成厚实、深刻、凝重的历史沧桑感与冷峻、沉郁、悲凉的艺术基调。  相似文献   
2.
康长福 《东方论坛》2003,(1):126-127
显而易见,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相对于文学理论、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现象或作家作品等研究分支来讲,文学批评的研究薄弱而滞后,直至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真正起步,至今问世的系统专著也不过几十余部.因而,以深邃的眼光回眸整个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进程,梳理其流变轨迹,探寻其内在规律,总结其经验教训,促进文学批评史学科建设,为新世纪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奠基,已成为学界的共同期待.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这份期待很快就得到了回应,周海波著<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论>的应对问世,在很大程度上使我们的期望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带给中国的并非都是机遇 ,譬如 ,启蒙思想在新语境中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且不说体制层面上对启蒙的无意或有意的封杀 ,也不必说权力话语对启蒙的遮蔽 ,更不必说金钱拜物教及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对启蒙的腐蚀消解 ,单就文化学术层面上新保守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汹涌 ,就直接构成了对启蒙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冲击。勇敢面对挑战 ,高扬启蒙旗帜 ,从学理上反思并论证百年来中国启蒙的艰难进程及其合法性 ,就显得格外紧迫和重要。张光芒的《启蒙论》(上海三联书店 2 0 0 2年版 )的应时出世 ,即是当代有良知与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敢于直面挑战…  相似文献   
4.
知青作家的人生启蒙处于一个英雄主义精神被极度夸大了的时代 ,童年时代的英雄故事和英雄幻想对知青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知青文学创作的英雄主义精神经历了一个由失落到升华的过程 ,其对新时期文学的创作意义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 ,知青文学英雄主义精神给新时期文学注入了积极向上的力量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并因此而赋予新时期文学一种悲壮的浪漫情怀 ;一方面 ,由于激情的失控与理性的缺失、传统观念的因袭与现代意识的匮乏等原因 ,知青文学在价值判断与审美追求等方面也表现出落伍于时代的滞后性 ,致使一些知青作家将自身的人生悲剧掩饰在传统意义上的人格完美之中  相似文献   
5.
喧嚣的背后:近年来官场小说创作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长福 《齐鲁学刊》2004,(3):152-154
世纪之交的文坛上,官场小说喧嚣一时。在热闹的背后,隐含着诸多历史文化、大众心理、社会现实等方面的因素,也暴露出一些突出的问题,如观念上的陈旧,艺术手法上的单一等。面对这股持续升温的官场文学热,我们不能不保持应有的清醒与冷静,做出认真的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在以湘西为背景的文学创作中,塑造了一批在卑贱的生活里追寻生命的庄严的湘西土娼形象.她们既多情而又专一,既放荡而又单纯,尽管从事着人类最古老而原始的职业,却在屈辱的生涯中守望着生命的庄严和人性的圣洁,与城市妓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沈从文在塑造湘西土娼形象时,不侧重于描写命运而是着力刻画生命,不侧重于再现生活而着力挖掘人性,对现代文学中同类题材的创作模式进行了有意识的超越,实践着他探求生命形式和人性内涵,进而重造民族品德的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7.
康长福 《齐鲁学刊》2006,(6):102-104
沈从文绘制的“湘西世界”神奇瑰丽,但浓郁的诗情画意仍无法遮蔽其情感的矛盾与思想的困惑。“美丽总是愁人的”不仅道出了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尴尬处境与复杂体味,而且也寓示着其文学理想内在结构的悖论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康长福  乔力 《东方论坛》2003,(4):128-128,F003
宋词研究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学者辈出,巨制纷呈.这既为今人将宋词研究推向深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在客观上为后来者设置了难以企及的跨越平台.因而,将研究的兴趣锁定在宋代词人及其创作上,并希图有所创获,与其说是一种学术自觉的挑战,毋宁说是一次成败难料的冒险,或是一次对研究者自身学识与勇气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错位的"官场文学"及其后现代主义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长福 《江淮论坛》2005,(3):155-157
"官场文学"表面火爆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危机,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错位,即它的后现代主义倾向与亟待启蒙精神深化的现实文化语境之间的悖离;它所表现出来的消解深度模式的扁平化、世俗化、类像化及媚俗等大众文化特征,在解构"意义"的同时,也在解构着自己的艺术生命,最终会走向末路.  相似文献   
10.
“文革”时期的乡土小说是在“讲话”影响下和“纪要”制约下迷失了自我的历史存在 ,是值得研究的文学课题。它在内容上可分为反映合作化历史进程和表现“文革”时期农村社会现实两大类 ,在思想上显示出过分突出政治的极左倾向 ,在艺术上存在着粉饰现实、模式单一、公式化等缺陷。通过对其进行宏观描述和具体个案分析 ,来揭示它的荒谬性 ,并探讨其历史及时代成因 ,应是解构“文革”神话的有效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