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2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凤辣子"的辣嘴--解读《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人物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中的王熙风浑名“风辣子” ,她正是凭借一张辣嘴在贾府上上下下呼风唤雨 ,吆东喝西 ,掌握并管理着几百口人的大家庭。王熙风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杰出口才 ,成了她杀伐决断 ,行令使权的武器。如果失去了她的口才 ,她形象就会大为逊色 ,读者也不会对她发生兴趣  相似文献   
2.
晚明时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是一个极富个性的时代。晚明世风的转变有着厚实的哲学基础,其世风表现为越礼逾制以及种种张扬个性的鲜明特征。晚明世风对文学的影响是突出了言情内容,使晚明文学成就裴然,并对后世发生了深远影响,甚至在当代,晚明文学的痼疾也呈日益扩大之势。  相似文献   
3.
李白、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他们以卓越的诗歌成就树起了两座丰碑,更以早年建立的情若手足的交谊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但在晚年,李、杜之间产生了情感隔阂。其表现是杜甫对李白之死漠然视之,令人感到蹊跷。其中原因主要是杜甫对李白的不满直至失望。因为杜甫怅怨李白恃才傲物,得罪玄宗,不辩忠奸,附依永王,被定罪附逆做乱。  相似文献   
4.
晴雯是《红楼梦》中丫鬟形象中作者最为钟爱的一个,也是读者喜欢的人物之一。她是作者所列红楼十二钗仅有的两个副钗之一。曹雪芹设计的晴雯的主体性格是毫无奴颜媚骨,大胆反抗,嫉恶如仇的性情。这个人物也就因此获得了自身的性格逻辑,她的心理、语言、行动也必将沿着这一逻辑展开情节,向前发展。在《红楼梦》的传抄过程中,因为版本差异,造成了晴雯的形象扭曲变形。究竟哪一个晴雯才是作者苦心孤诣要提供给读者欣赏的典型形象呢?依据程甲本、程乙本、脂批本各自不同的文本原貌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就《红楼梦》现存版本而言,脂批本并非是完美无瑕的,程高本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5.
秦可卿在整部《红楼梦》中有着不同寻常的结构意义。秦可卿是作者安排的一个核心人物,她的遽然死去是作者安排的一个情节高潮,一个埋葬恶浊丑陋的高潮。在这个高潮中,主人公贾宝玉穿梭其中,并和秦可卿发生了谜一样的关系。贾宝玉和秦可卿关系非同一般,主要有三个情节可以说明,即卧室梦游、探病流泪、闻逝吐血。这三个情节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可以解释贾宝玉痴情欲绝的原因。也是打开数百年来解读秦可卿、贾宝玉形象谜团的钥匙。从现存的文本考察,秦可卿无疑是宝玉的性启蒙老师。有理由推论,是秦可卿的诱惑使得贾宝玉遽入梦境,在那太虚梦境里,宝玉受到了近乎性虐待的伤害,使他对性产生了恐惧,造成了他心因性的精神阳痿。  相似文献   
6.
贾宝玉惧父心理的文化透视——贾宝玉论之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令人惊异叹惋的地方在于塑造了贾宝玉这个人物,在他身上,作者寄寓了丰富厚重的文化内蕴。在小说中,贾政贾宝玉这对父子发生着激烈的矛盾冲突,乃至贾政下狠手暴打贾宝玉,由此更加深了宝玉内心深处的惧父意识。分析这种意识,可以看出父权文化、文化父亲形象在小说的中反映。那么,这对父子之间的冲突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贾政代表着现实生活,执着地实践着、追求着这样的生活,也希望家族的继承人宝玉能够完成这种实践和追求。然而宝玉向往着诗意的梦幻生活,拒斥着现实生活。父子的冲突也就以各种方式发生了。种种冲突也就积累成宝玉的心理障碍,使他拒斥、疏离自己的本无恶意的父亲,使得父子之间的伦理亲情日渐疏离淡化甚至绝迹,而贾政也只有固守着自己习得观念、价值,整天价端着个架子那样疲累地活着。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对父子二人而言,都不无悲剧的意味和殉道的悲壮。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都值得同情,需要理解。  相似文献   
7.
贾宝玉罪感心理的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乃良 《南都学坛》2007,27(1):47-50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十分复杂的人物形象。他身上表现出的鲜明、强烈的罪感心理是其形象的一大特征。他不是以文化的创造者而自居,却以文化的罪人而自命,他的自轻自贱自贬就是罪感心理的表现与流露。从文化成因上分析,贾宝玉的罪感心理是对君父思想的忏悔,希望以此来向国家、君父负荆请罪。这样的忏悔又表现为一种救赎行为,他认为男权文化对女性犯有“原罪”,他主动地担荷此罪而负重前行,故而使他的生命历程充满了浓厚的悲剧意识,而罪感心理又使他获得了超越生命悲剧的内在力量。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和《儒林外史》同时塑造了两个侍妾形象,即贾政之妾赵姨娘,严监生之妾赵氏。小说家通过这两个姓赵的姨娘,把封建家庭的侍妾形象、社会地位以及她们所代表的侍妾文化,十分生动地展现了出来。赵姨娘有儿子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赵氏没有了儿子,她的命运却急转直下。赵姨娘和赵氏的命运可谓殊途同归。有儿子,并不能改善作为妾的地位,没有了儿子,作为妾的身份却牢不可破。到底是性格决定命运,还是礼教左右人生,比较两个姓赵的姨娘的生命归宿,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9.
秦可卿是“金陵十二钗”之一 ,是作者精心结撰刻画的主要人物。作者对她的态度是遣责、讽刺的 ,故作者先以“淫丧”让她退出小说的情节 ,后接受了评点者的建议删去了有关情节 ,但却留下了许多情节上的漏洞 ,如她的病因和死期 ,这一直是“红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笔者撰文略申浅见  相似文献   
10.
王安石《杜甫画像》诗中“饿走半九州”深情描述的是杜甫在穷愁潦倒中颠沛流离的生命历程,宋人林亦之说“杜陵诗卷是图经”,则是从杜甫流离路线的角度高度评价杜甫诗歌的“图经”地理价值。安史乱起,杜甫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颠沛流离的一段生命历程。他艰难地跋涉于关陇道上,历尽坎坷,受尽磨难,一路上留下了堪称不朽的诗篇。也正是这一时期,杜甫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质的飞跃。杜甫的“关陇”诗歌创作,自然地禀赋了其诗歌的主体内涵,也就自然地具有了“图经”和“诗史”两个维度的架构,沿此寻绎,我们会清晰地看到,杜甫颠簸跋涉的“关陇”道不单是一条战乱中的流离之路,更是一条充满着诗人深情关注社稷安危、苍生安乐,流淌着儒家仁义血泪的崎岖“诗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