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10篇
  2012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商代的会盟誓诅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有关材料分析研究可知,商代存在会制盟誓制度。盟誓制度具有主盟人和与盟人地位不平等、盟誓用品和盟誓仪式独特、盟辞内容程式化以及盟誓多与军事战争有关等特点。商代盟誓制度并不发达,原因在于王权的强大。商代诅咒现象应较普遍  相似文献   
2.
释、与张国硕与三字,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常见。与其相近的还有几个。因其字形都从,其字义当互有联系。对于三字的隶定及相互关系的研究,有些学者避而不谈,尤其是对后者;一些学者则进行了尝试,但结论尚值得商榷。如有的学者把与都释为“皿”字,把与都释为“血”...  相似文献   
3.
商汤“还亳”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商汤胜夏后“还亳”之亳为“南亳”或“北亳”的观点,考之文献和当时的实际情况,难以立脚。“南亳”和“北亳”说在考古上得不到佐证。汤“还亳”之亳应该是郑州商城,这种说法,对应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研究成果,也与成汤灭夏的历史状况符合。  相似文献   
4.
望京楼城址是夏代东方的方国都城遗存。由于城址的年代与夏代昆吾存在的时代接近,城址所处位置与夏代中晚期昆吾的地望相符合,文化遗存又与昆吾文化面貌一致,故其应为夏代中晚期的昆吾之居。  相似文献   
5.
论东周楚国的军事防御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周楚国构建有稳固的军事防御体系.此防御体系建立在"守在四境"军事防御思想的基础上,以北方防御为重点,注重都城城址优越军事防御环境的择定和多种、多重自然和人工防御设施的组合配置.防御设施包括外围军事据点、长城、山脉、关隘、河流、军事重镇和别都、城垣、护城河、高台地等.  相似文献   
6.
与盘庚有关的商都,文献材料主要有奄、邢、亳、殷等,考古发现至少包括洹北商城和殷墟.研究发现,盘庚既非直接从邢都迁往殷地,也不是直接从奄都迁往殷地;在盘庚为王期间,经历了从奄迁"河南"之亳(郑州商城)、又从河南之亳迁往殷地两次迁都.其中第一次迁都可能与阳甲时期商王朝国势变衰、盘庚意欲振兴商王朝有关;长期洪水泛滥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可能是盘庚第二次迁都的主要原因.郑州商城的发现表明,这里不仅是商汤之亳都所在,而且整个商代前期该城并没有被废弃,而是作为主要的政治中心一直存在着,故盘庚"复居成汤之故居"应为此地.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表明,殷都位于今安阳西北郊一带是毋庸置疑的.洹北商城发现有大型城垣和宫殿区遗存,性质为商代都城无疑,其年代与盘庚迁殷的年代及小辛、小乙的年代相合,故其为盘庚所迁殷都的可能性甚大.殷都经历了由"盘庚之殷"(洹北商城)向"武丁之殷"(小屯殷墟)之变迁.从洹北商城宫殿区普遍存在烧土块堆积、小屯宫殿区临近洹河而建、宫殿区及周围开挖有多条水沟等现象推断,"盘庚之殷"被废弃的原因与武丁初期的一场毁灭性的火灾有关.  相似文献   
7.
小双桥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北20公里的石佛乡小双桥村附近,北依索须河,地势较高,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00米,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近年来,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商城工作站对此遗址进行了勘查和发掘。在遗址的断面上,发现有属于二里冈上层时期的灰坑、壕沟、夯土建筑残迹及石质柱基等。出土遗物  相似文献   
8.
论夏末早商的商夷联盟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夏王朝晚期 ,夏与商族、东夷等东方诸部族关系恶化 ,导致商族与东夷诸部族被迫联合反夏。为了促成和加强商族与东夷的联合 ,商汤采取一系列措施 ,其中包括与东夷联姻、施与恩惠等。从文献材料推知 ,夏代末年商夷联盟已经形成。商族与东夷诸部族曾多次举行会盟活动 ,其中以“景毫之会”和“泰卷之会”最为重要。参加商夷联盟的东夷“诸侯”当较多 ,主要有有施、有仍、有缗、有莘、薛、卞等 ,其中来自有莘、薛的伊尹、仲虺在联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商夷联盟的主要活动包括离间夏王朝、消灭与商夷联盟为敌的夏方国、伐桀灭夏等。商代早期 ,商、夷关系仍然融洽 ,商夷联盟得以延续。仲丁之后 ,商、夷之间军事冲突不断 ,商夷联盟终结。考古材料为夏末早商存在商夷联盟的立论提供了佐证。豫东、郑州、偃师等地发掘表明 ,属于商族的下七垣文化与属于东夷的岳石文化 ,在夏末商初有共存和文化混合现象 ,说明此阶段商、夷关系融洽。商代早期 ,在商人国势强大的前提下 ,商文化范围存在着北、西、南扩展而惟独东方收缩或滞展的现象 ,这正是商、夷之间延续同盟关系的具体反映。但至白家庄期 ,商文化却东向大扩展 ,整个鲁西地区皆纳入商文化之分布范围 ,这种文化上的取代应与商、夷关系恶化及商夷联盟终结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9.
殷商国家军事防御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商国家施行"都城居中"的选址原则,通过建造都城的多重防御设施,构建都城外围的军事防御屏障,并在周边地区分设若干军事重镇环带,建立周边地区的军事预警和信息传递系统,配之以四通八达的干道网和驿站制度,从而形成国家军事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10.
殷墟是商代后期的王都。古本《竹书纪年》记载:“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这座举世闻名的文化古都的建置情况,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尤其是解放后的大量考古发掘和调查,其布局已基本搞清楚。殷墟的范围约在24平方公里以上。小屯村为宫殿区,在此范围内窖穴密布,水沟纵横,已发掘出56座房基。陵墓区位于洹水对岸的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