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
在维吾尔文学并口汉文学中有大量的殉情-合葬文本,其基本模式为一对相爱的人,因各种原因不能结合以死殉情后,双方家长、族人按照他们的遗愿将其合葬,之后会有树木或花草生长于其间,以示爱情的天长地久。此类文本存在的时间之长与数量之多,足以使我们将其视作原型进行分析之。本文认为,此类原型的文化旨归在于:维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一样都向往乌托邦的爱情并企图以此抵抗死亡,实现自身的——人的不朽。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创作风格的独特性与其个性、世界观有着直接关系。由此,本文试图从他的个性、世界观诸方面着手,分析其审美理想及其在创作中的具体表现,进而对其风格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的民族文学日益关注身份认同问题,身份困境是当前民族小说的一个叙述焦点.这拓宽了小说的题材空间,是对民族深层心理的新挖掘,触及了多元文化语境中少数民族复杂的生存体验,展现了各少数民族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艰难的身份选择和心灵转型.这既体现了民族作家艺术地把握现实问题的可贵能力,又体现了他们探究社会底层存在真相的可贵品格.  相似文献   
4.
现代人无时不在断裂中,不管是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或者是审美与消费,都以各自的逻辑导致生存悖论与主体的碎片化。怀旧是人对抗现代性生存处境,修复碎片化主体存在的一种审美姿势。可是,怀旧只是在审美意义上遮蔽了断裂,断裂依然存在,但尴尬的是这种修复姿态又导致文化与审美的断裂,其结果是游戏与解构在当下审美文化中的泛滥,形成更加平面、更加游戏化的生存界面。  相似文献   
5.
合葬或者说冥婚原型在中国文学史中屡见不鲜,但在不同时段,却显示出不同的文化心态,由此出发概括出爱情的合葬、无爱的冥婚、革命的合葬三种模式,并通过互文性解读而透视出:合葬的根本意义是对于身体不朽的乌托邦梦想。  相似文献   
6.
地域风景因素在20世纪50-70年代的民族小说中不但转化为小说人物的聚焦对象,而且还转化为各类功能行动元,既推动了情节发展,又促成了形象塑造,还暗示了当时主流的政治意识形态倾向,从而成为鲜活的小说情境。这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但也存在一些明显不足,因而值得今天的民族作家认真回顾、反思并批判地借鉴。  相似文献   
7.
《光电显示技术》是一门面向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应用物理学专业开设的本科专业课程。结合专业课和实践课的课程特点,全方位深度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将人文素材、技术发展历史、国家技术现状、工匠精神和使命担当等思政元素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科学地设计了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充分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8.
鲁迅、卡夫卡的反讽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反讽的最基本特征是不一致性,克尔凯郭尔将反讽界定为对虚元的无限否定性精神,也即反讽不再只是一种修辞形式,而是一种认知方式和生活态度,一种世界观。鲁迅、卡夫卡在小说创作中,大量运用并置、重复和戏拟的反讽形式,形成了叙事风格的两面性,即悲剧性与喜剧性并置,现实性与历史性重复,荒诞冷酷与神圣严肃交叉。而这种叙事风格的形成,来源于他们对现实世界的体验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