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按:陈胜等九百人去何处戍边,本来是不成问题的。司马迁明确讲:“适戍渔阳。”《索隐》据《汉书·地里志》云:“渔阳县名,在渔阳郡也。”《正义》引《括地志》云:“渔阳故城在檀州密云县南十八里,在渔水之阳也。”对此,历代注家均无异议。但近年有人另立新说,提出陈胜戍边是走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历史文献学基本理论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以历史文献及其整理研究工作为研究对象的,以复原、求真和致用为主要任务的专科文献学。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学科基本理论、历史文献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研究和整理历史文献的方法以及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史。它从属于历史学,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突出特点。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中国历史文献学面临着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实现研究手段现代化等多重任务和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3.
史学创新是一个大课题,涉及历史认识活动的全过程,也涉及整个历史学科的方方面面。本人就有关的几个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一、创新与继承不可偏废。离开了创新,史学便失去了生机,失去了发展前途,这是不言而喻的。问题在于在强调创新的同时,人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贬低甚至否定史学传统,这是应该警惕的一种倾向。学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以前人的成就为基础,充分吸收前人所创造的一切知识财富,才有可能创造出超越前人的成就。从司马迁到班固,从刘知几到章学诚,从乾嘉学者到王国维都是如此。史学史上的无数事例足以说…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桓谭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淮北市)人,是两汉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学问家。传见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八,其主要著作是《新论》.该书在东汉时影响很大,后亡佚。建国以来,桓谭的思想价值及其历史地位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研究也逐步深入,一、建国以来区造研究的三个阶段建国以来,关于桓谭及其《新论》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l、“文革”前17年。建国以后,学术界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历程较为关注,而桓谭的思想既不媚俗,又不苟合于官方哲学,具有明显的进步倾向,因而开始受到学者…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驷继位,是为惠文王,公子虔等人乘机诬告商较“欲反”,惠文王遂下令搜捕商鞅,“车裂以徇”,并灭其家。关于商鞅被杀的原因,古人往往归咎为商鞅刻薄寡恩,用法太过,“鞅之初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太子,君嗣也,不可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等到支持变法的秦孝公病逝,太子与其师傅便“挟怨而杀之”[1],今人常常用阶级分析法解释商鞅被杀的原因,认为商鞅变法触动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于是公子虔等人故意唆使太子出来捣乱,商缺把他们绳之以法.等到太子继位,旧贵族把积怨集中在…  相似文献   
6.
展望史学史的未来,一要谈发展之“理”,二要看现实之“势”,而且两者必须结合起来。下面我就从史学史研究的现状出发,分析一下该学科近期发展的某些趋向。...  相似文献   
7.
刘邦数项羽“十罪”考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史记·高祖本记》记载,在楚汉之争相持阶段,刘、项隔广武涧对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刘邦不仅不应战,而且一连列举项羽十大罪状。后人论刘、项争雄,大都褒刘贬项,且往往以这“十罪”为依据。其实,所谓项羽“十罪”乃政敌责难之辞,其中难免有诬陷虚夸的成分,不可盲目地信以为据。现逐条考辨评析如下: 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人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按:《史记》曾多处提到怀王之约,合而观之,大体情况是,怀王命宋义、项羽等人北上救赵,同时又遣刘邦领兵西征,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即先入关灭秦者王关中。刘邦抢先入关,“当王关中”,而项羽却把他封干巴、蜀、汉中,所以有  相似文献   
8.
对唐初所修的八部正史,学者向来褒贬不一。其实,唐修八史是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壮举,同时也留给后人两点启示:1.朝廷重视历史是史学发展的前提条件;2.在充分发挥官修史书优势的同时,不应排斥私家修史。关于社会风貌对史臣编纂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门阀政治与史家的士族意识和门第观念、佛教的兴盛与史家的崇佛倾向、天下大势由分到合与史家民族观念和国家统一思想的不断发展三个方面。贞观年间堪称中国史学与政治密切结合的典范时期,这既表现在史臣在修史过程中自觉的求鉴赞治意识上,同时也表现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人们那深沉的历史感和对历史经验的广泛运用以及随之而来的“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上。  相似文献   
9.
韩非的史论既丰富又分散,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从变易史现出发,认为“古今异俗,新放异备”,提出了“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四阶段历史分期说;二他“现往者得失之变”,围绕着“抱法”、“处势”、“用术”总结了前人治国的经验教训;三在人物评价方面,他斥桀、村为暴君,并揭示其国破身亡的具体原因;对尧、舜、齐桓公、管仲、孔子,皆作两面观,既肯定其才智、功业,又指出其过失与不足;盛赞前辈法家商鞅的变法及其成就,同时又批评他“无术以知奸”,其法也“未尽善也”.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清代以来出现的补史艺文志著作进行全面梳理研究,概括出补史艺文志中小注有对著者、图书的有关内容及后人辑录情况加以著录和考证等几个方面内容,并进一步分析了补史艺文志小注内容丰富、要言不烦、先简后繁、带有考辨色彩的特点,从而揭示出其在文献学上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