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9篇
  2013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诗的意象运动的动力源在于情感 ,是情的流动引起包括情与理两端的意的流动 ,又是情和意的流动造成象的跃动。因为情和意如气体或液体呈线型流动 ,像如固体作块状跃动 ,所以在诗的意象运动中 ,往往出现象断而意连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第一,诗的典型不能归结为诗人自我的典型形象,因为并非所有诗都有诗人自我形象,看不到诗人自我形象的诗,未必不具典型意义;即便部分诗确有诗人自我形象,这类形象在实体性和具体性方面,也不可等同于叙事戏剧作品的典型形象。第二,诗的典型也不能归结为意境,因为就内涵而言,意境主要是一个表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概念,与典型作为表示个性与共性关系的概念是不同的;就外延而言,意境是一个有严格的历史文化规定性,有更多与中国古典诗词相联系的特定概念,与典型作为适用于各类艺术和诗的普泛概念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一马克思说:“颜色和大理石的物质特性不在绘画和雕刻领域之外。”同理,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其个别本质,也只能到语言和它的种种特性中去寻找。那么,语言到底有哪些特性呢?现代语言学认为,所谓语言,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用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和交流精神意识的符号系统。其中,词是符号,句子是符号链,由词  相似文献   
4.
论诗的奇美     
张孝评 《人文杂志》2001,(6):94-100
本文在把诗的表现以及创造性归结为诗的奇美之后,进而对中西诗学两种不同的奇美观,从奇美的来源和形态方面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又着重探究了作为古代诗学奇美观的核心的"奇趣"概念.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 ,诗美是一种诗的主体的自由美。尽管关于诗的自由美的表述 ,西方现代诗学的纯美概念与中国古代诗学的逸美概念多有差异 ,但作为异中之同 ,二者都主张 ,诗的自由美必须通过主体的不断超越 (超物、超世、超我 )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文学性,即文学的本质特征,一直以来都是文学理论最基本和最中心的问题。古今中外,论述丰赡,但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难有定论。以至于有学者只得无奈地说,文学就是一堆杂草,与其问它是什么,还不如问它不是什么。这颇具棒喝禅机味的比喻,虽然机巧玄妙,但却无法让理性思维的头  相似文献   
7.
文学区别于哲学社会科学,其特殊本质应该是什么呢?别林斯基认为是形象。他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我国“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理论,受此影响,也一直把形象性视为文学的特殊本质。近年来人们发现,文学作品里有形象,科学著作里有时也有形象。于是,一些论者又主张用情感性来概括文学的特殊本质。在我们看来,上述两种意见都不无偏颇之处。文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相区别,既在于情感,也在于形象。准确地说,文学作为艺术的特殊本质,应该是情感性和形象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8.
艺术的发展靠创新实现。艺术创新主要是内容创新,也包括形式创新。内容创新的标尺在于,表达新的情感,创造新的形象;形式创新的标尺是,发明新的语汇手段。内容要表达新的情感,创造新的形象,必须反映新的生活特征以求题材出新,或者灌注新的自我感受以求主题翻新。形式要发明新的语汇手段,可以改造传统形式,提炼民间形式,移植外国形式。内容和形式创新要求艺术家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应是注重异端、致力反思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勇气的统一。艺术家的创新意识,既要超越传统,又要继承并发扬传统,达到创新民族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意象作为诗的本体,在其组合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结构性空白。这种意象空白,有四种形态:一是意象内的空白,表现为象显而意隐;二是意象间的空白,表现为象断而意连;三是意象外的空白,表现为象止而意生;四是“直白诗”的空白,通过主体内心冲突的展示,表现为以某种情绪性或者意绪性情结存在的空白  相似文献   
10.
我在1981年,当雷抒雁以《小草在歌唱》一诗轰动全国之际,曾写过一篇《真挚·纯朴·隽永:谈雷抒雁近年来的诗》的文章,对这颗在诗坛冉冉升起的新星及其美学风格在第一时间作过评论和预测.而今,抒雁走了,望着他渐渐远去的身影,我又提笔在手,想为其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以及文学史的历史定位再写点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