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5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
1.
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最早是1986年由张隆溪介绍到中国来的。在《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中,他认为解构主义不容易讲清楚,其原因在于它本身就不清楚,或者说它本身就反对清楚。此说一出,在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之上就仿佛笼罩上层层魔障妖雾,令人望而怯步。即便后来国内偶有人谈及,也都离不开“晦奥艰深”、“文风艰涩”、“繁琐枯燥”等字眼。有人干脆直截了当地说:“解构文本对不惯此道的一般读者,几乎无异于天书。” 西方学者也有类似的看法。美国文学批评家大卫·诺维兹就认为:“要想阐明解构主义的实质是非常困难的,要想阐明解构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则难上加难。因为这种理论本身内部就是自相矛盾的,所以根本就没  相似文献   
2.
曹丕在其著名的《典论·论文》中,第一个以命题性的方式确立了“气”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至此,“气”作为核心概念之一,便时隐时现地贯穿着整个中国古代文艺学理论,并被广泛地用来阐释和说明文艺创作与欣赏诸问题,甚至被古代艺术家们理解为文艺活动的原始动力,以及文艺作品的艺术生命之所在。然而,这种在曹丕看来是作家所不可或缺之“气”,究竟是什么呢?或者说,站在现代文艺美学的高度来透视,这种“气”的基本含义、基本性质以及特殊功能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新闻人作为社会公正的承当者,历来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可随着大众传媒的新闻浪潮的"波澜壮阔",这种信念受到强劲的挑战。一种取向是以大众的话语权为神话,另一种是对大众作无聊和贫乏的拼命填充。新闻人人文关怀的失落由此表现在人文理性与人文激情的双重淡薄。这实际上是生命感的麻木,是人格的卑琐怯懦、精神的萎缩软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不同文化形态中的人们对美的理解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希望把握放之四海衡之千古而皆准的美之定义是理性过于自负的结果,每一文化环境中的美学都只是自己文化中审美经验的总结。从符号美学的思路来看,美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性价值判断,它并不具有外在物理性、自足性存在,而是深嵌在一定文化背景中,流变不居,测不准的。美也是一种隐喻性符号,这种隐喻即“以实度虚、以外度内、以有形度无形”。故作者提出要通过在对等文化中进行横向展开和推进来透视美、研究美。  相似文献   
5.
汉语的异质性与传统诗学话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想像一种语言就是想像一种生存方式."作为孤立语的汉语明显地异质于作为屈折语的西语,中西传统诗学话语也明显地异质于西方诗学话语.汉语不注重形式逻辑的语法规范,这表现在其词法的高弹性和其句法的自由性两个方面.汉语重意会、重气韵、重具象等,具有极强的人文化和风格化的色彩.这些特征都必然而当然地吻合于传统诗学话语方式.与西语不同,汉语所展开的精神世界,对语言本身抱着根深蒂固的怀疑,特别表现为对语言的知性功能的警觉.由此,传统诗学话语就为自己开辟出了"次"于知性的感性直观(韵味)和"超"于知性的精神直观(妙悟)两个向度.  相似文献   
6.
新闻人作为社会公正的承当者,历来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可随着大众传媒的新闻浪潮的"波澜壮阔",这种信念受到强劲的挑战.一种取向是以大众的话语权为神话,另一种是对大众作无聊和贫乏的拼命填充.新闻人人文关怀的失落由此表现在人文理性与人文激情的双重淡薄.这实际上是生命感的麻木,是人格的卑琐怯懦、精神的萎缩软化.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大众传播日渐成为社会的基本沟通和组织手段。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以其鲜明的“现代性”立场 ,解构了主 /客等级倾斜观念 ,颠覆了“前现代”的一元的传播模式。但是 ,他又用“公共领域”把主体局限于“公民”而非“大众”。因此 ,他的传播理论是精英的、启蒙的 ,因而也是“知识分子”的。在他执着于“现代性”的传播模式中 ,“大众”(mass)是“他者” ,因此同样是一种精英 /大众的等级倾斜模式。只不过 ,它已从“前现代”一元论变成“现代性”的二元论。真正的大众 (people)传播 (以互联网为代表 )不是等级化和单向性的 ,而是平面化和互动性的。上帝已死。后现代的、多元化的、众声喧哗的“波普”传播随着经济全球化已成不可阻拦之势。由此 ,哈贝马斯成为过渡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此次世纪之交的学术盛会于99年8月15—18在成都召开。到会的中外代表共230人,其中国外代表43人。本次大会的主席是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先生,大会的执行主席是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比较文学会会长曹顺庆先生。到会的国外学术指导有:80多岁高龄的比较文学界的先驱的雷马克先生,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主席佛克玛先生,前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长谢佛莱尔先生,日本比较文学学会会长贺微先生。本次会议最引人注目的话题之一是,面对新世纪,比较文学应以人文关怀作为自己的深层背景。乐黛云先生在题为《二十一…  相似文献   
9.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