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都议定书》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京都议定书》的缔约国,它的生效将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依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影响主要存在于能源电力、林业发展、化学工业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而且在每一个方面的影响又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同在。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环境资源法研究日渐深入。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市场化、环境法理论、环境与贸易关系三个方面。具体研究了排污权制度的具体安排、环境权的概念和主体、应对环境壁垒的环境法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探索了当代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指出确立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根本目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和普及可持续发展知识,倡导绿色消费,发展绿色科学技术,将推进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4.
再论环境权主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境权的主体是环境法学界研究的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是环境权的主体有哪些?后代人和自然体是不是环境权的主体?我们认为,环境权的主体是人、组织、国家,后代人和自然体不应成为环境权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拉努湖仲裁案是国际环境法中关于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的著名案例,陕西省水权制度虽然有异于案例中主权国家的水权制度,但其所确认和彰显的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理念以及水资源法律精神影响至今。在分析陕西省水资源和水权制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拉努湖仲裁案的经验,提出"北用南补"水权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6.
农产品经验品和信用品的质量特性使市场调节失灵,政府监管成为必要。在小规模分散经营占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下,政府利用自身资源获取执法信息成本太高,群众举报是政府低成本获取执法信息的重要途径。虽然《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都规定了举报制度,但该项制度并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制度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如对举报人缺乏激励,举报处理程序太笼统,对举报人法律保护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完善举报奖励制度、规范举报案件处理程序和完善举报人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7.
“一村一品”战略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但在战略推进过程中也存在着如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制约经济长期稳定发展、资源单一利用打破生态平衡等问题。为了实现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防止战略对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阻却,应当对“一村一品”战略内容进行完善,实施“一品为主,多品兼营”的更符合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传统所有权理论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即其已经不能满足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需求;阐述了所有权的发展方向,即从所有权的内容、客体、主体及绝对性等方面进行合理的限制,以及这一发展方向对林权的影响;讨论了林权制度改革,仅仅进行一些制度上的调整与完善远远不够,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所有权面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不足才是关键。在纳入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理念的当代所有权理论下,进一步完善我国业已建立的林权制度,以弥补理论上和现实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我国的文化发展战略.从文化软实力的视角出发探讨"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既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又可以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以及国外文化中有许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内容,这为"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创遣了有利条件;可持续发展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内容,也是中共的一贯追求.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大力倡导城镇化的过程中,各种城镇及城镇化研究充斥着人们的视野。但在城镇体系序列中,存在对集镇认识上的随意性和学术研究上的模糊性。文章通过对相关规定的具体分析,揭示了现有集镇概念的片面性,提出了集镇概念界定的重要性和集镇界定的初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