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
从原真性保护看圆明园遗址的功能分区展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研究、造园艺术科学考察及借鉴是圆明园遗址保护展示面临挑战的两个主要功能。迄今为止,圆明园西洋楼景区、含经堂遗址、九州景区三大遗址保护工程,部分突出了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但未能恰切地担负起历史研究、造园艺术科学考察及借鉴功能。以遗产原真性理论为依据,论证了一种更好地实现两大功能的圆明园遗址分区保护展示设想。这其中,针对圆明园罹难前后两种原状的极少量重建,是一个极富挑战性且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生态博物馆和乡村旅游是当前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两种模式,二者均奉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是对可持续的理解却"和而不同".生态博物馆奉行"严格的可持续",侧重于保护,并顺应发展;乡村旅游奉行"温和的可持续".侧重于开发,但也承认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对于两种模式理念与实践的比较分析,透视在实现文化保护、促进经济发展的综合目标上,梭嘎生态博物馆表现出的阶段性"失败"和巴拉河乡村旅游表现出的阶段性"成功",实质上有着不同于此种表象之下的、更深层的含义.  相似文献   
3.
比利时学者威勒姆·德尔德《遗产及其文化边界:基于中国例证对西方范式的挑战》一文,从质疑许多遗产公约的全球有效性入手,指出国际遗产文件的“理论框架无法领会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他还鲜明地指出,中西方①对待遗产的不同态度根本性地源于内因(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而非外因(如经济发展).缘此内因,文章进一步将其引申为,中西方对待遗产的态度差异虽表现为不同的文化处理,但内在地源于不同的思维模式、价值来源和哲学本体论.文化差异是了解中西方遗产态度差异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解说、展示是ICOMOS《文化遗产地解说与展示宪章》(2008)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也是当前国际遗产研究中的重要课题。通过文本分析发现,宪章对于解说、展示概念的界定依然具有很大的模糊性。进而,通过引入宪章编制过程中的7个文本,并回溯其中所涉核心概念的演变情况认识到,两个概念从数量的变更到遣词、详略的调整乃至文本中位置的确定,都屡经斟酌。探究概念演变过程中的诸多细节可以清晰地看到,宪章最终概念的界定虽仍差强人意、值得商榷,但已尽可能全面地吸收遗产及其相关领域的认识。最后,针对两个概念的不足,本文提出建议以完善之。  相似文献   
5.
“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与世界遗产保护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本文阐述了世界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文章指出,“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是体现世界遗产传承人类文明、反映自然界演化史两项重要使命的根本保证。因此,它们对于中国的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文章以双重世界遗产泰山为例,列举了现实中世界遗产地内违章建筑和新增建筑日益增多对遗产地历史环境风貌的破坏,并因此指出,以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为依据,立足于当前实际,拆除违章建筑,严格限制新增建设项目,是实现世界遗产的价值世代传承、永续利用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作为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城市的洛阳,汉唐时代因为中外人文交流的繁荣,这里曾经积淀了丰厚的域外文明的遗迹。该文捃集洛阳龙门地区出土的粟特人佛塔遗存、中原僧人弘扬天竺教门法脉的纪德石刻、当地优婆夷在家念诵于阗高僧实叉难陀所译《楞伽经》的墓碑叙事以及龙门石窟造像遗迹中出现的"希腊鼻"美术样式、"湿衣"半裸式的佛像特征,装饰浮雕中纷纷沿用南亚流行的莲花、璎珞等诸多艺术资源,通过跨文化研究的方式,从意识形态视域揭示出当年中原一带通过丝绸之路上的人际运载,焕发着域外文明中那些具有普世意义的资源共享的人类理念。  相似文献   
7.
针对龙门石窟景区环境人为破坏的五个方面 ,分别提出了窟区和景区的环保措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