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1989年5月9日,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在成都成立。由研究会发起组织的纪念“五四”70周年学术讨论会也同时举行,并以“五四与四川作家”为题展开热烈讨论。讨论中,有的同志认为,巴蜀文化是一种杂交文化,具有开放性的“兼包并容”的特点。因而,四川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不必赶时髦。另有同志认为,文学研究虽不能赶时髦,但必须跟上时代潮流。要以一种世界性、开放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柳杞是较多反映抗战生活的作家。柳杞,原名蔺风萼,后改名柳杞。山东省郯城县北蔺庄人。三十年代中期在中学读书时即喜爱文学,并开始发表作品。一九三八年参加革命后,曾较长时期在晋察翼边区作文化宣传工作。一九五三年任《解放军文艺》社副总编。一九五六年加入中国作协。柳杞的创作,多以抗日战争生活为题材,他创作中的成就与不足,在同类题材的小说中,具有代表性。因此,研究他的作品的成败得失,就不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在鲁迅的小说中,《在酒楼上》与《故乡》等作品一样,是抒情性较强的作品。小说从“我”岁暮访旧写起,在岁暮雪深的背景上,写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怅、落寞和感伤。为作品奠定出一种低沉感伤的基调。随着作品的展开,吕纬甫的出现与自述,这种感伤情绪即与吕纬甫低沉颓唐情绪相互交织,形成作品情绪的高潮,从而产生出动人的艺术魅力。 在作品中,“我”和吕纬甫都是经历过五·四新思潮冲击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曾经意气风发地以改革中国社会为已任,具有强烈  相似文献   
4.
艾芜谈他的创作——访问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八二年一月十日下午和十五日下午,我们为编撰艾芜年谱事,在成都两次拜访艾芜同志,就有关问题向他请教。艾老在繁忙中抽出宝贵的时间接待了我们,并作了五个多小时的长谈。现在,根据当时的记录,把有关艾芜同志述及自己创作的部分摘要整理如下。在谈到艾老作品的浪漫主义特色时,艾老说,浪漫主义,根据我的分析,有三种。  相似文献   
5.
国内当代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美国成为海外中国学的重镇和代表。与此相应,国内学界对美国的中国学也日益关注。迄今为止,国内学界在该领域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应当看到,在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分期、学科建设、研究方法等问题上,学界还依然存在着严重分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全面发展,阻碍了该领域研究的规范化和学术化。  相似文献   
6.
深圳和香港社会语言环境具有相同或近似的特点。即语言现象复杂,粤语、客家语、闽语三种语言并存共生;英语对母语地位产生了强烈冲击,不少英语语汇融入流行于深港的粤语之中,形成怪异的语言文化现象;社会语言环境较为混乱,大众传媒的不规范用语时有所见所闻。在这种环境中的中小学中文母语教学必然受到极大影响。因此,应从改善社会语言环境、家庭语言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等诸方面努力,提高母语的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7.
文学史上有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个作家某方面的突出成就往往掩盖其他方面的贡献。在现代文学史上,这种现象也非鲜见。而艾芜就是其中的一位。人们的目光大多关注他南行题材的小说,而对作为散文家的艾芜则甚少研究。这种现象,一直到80年代,才有所改变。首先是林非先生在他的《现代散文六十家》中把艾芜列为现代散文六十名家之一,并作了研究考察。而他稍后出版《中国现代散文史稿》则进一步把艾芜置于整个中国现代散文史的宏观背景下来研究,指出了艾芜散文的特点及其贡献。 著名作家唐弢则以一个亲历者和权威文学史专  相似文献   
8.
国际法的传入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利用国际法进行对外交涉,是晚清近代外交发轫的重要标志之一①。同时国际法的传入又促使了晚清其他近代外交理念的萌生,推动了中国和近代国际社会的接轨。但同时,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并不是很成功。  相似文献   
9.
国际法的传入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利用国际法进行对外交涉,是晚清近代外交发轫的重要标志之一①.同时国际法的传入又促使了晚清其他近代外交理念的萌生,推动了中国和近代国际社会的接轨.但同时,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并不是很成功.  相似文献   
10.
美育与中学古典诗词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美育的实质,是按照美的标准和规律去体验美、体现美和创造美。指出我国优秀的古典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选入中学教材中的古典诗词作品是古典诗歌中最为精粹和优秀的部分,以之对中学生进行美育,陶冶学生性灵,铸造学生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并对运用古典诗词作品进行美育的途径和方法,作了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