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第七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8月14-16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如开。来自黑龙江、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广西、河北、山东、安徽、内蒙古、湖南、浙江等省、市、自治区的近30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中央宣传部前部长朱厚泽先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杨士勤校长、李绍滨书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开幕式并发表讲话,中国科学院院士泽宗研究员代表路甬祥院士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发来了贺信。会议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姜振寰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发来了贺信。会议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  相似文献   
4.
2004—2006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与台湾南台科技大学等单位在苏北联合开展中国立轴式大风车的复原与调查。项目已经在若干方面取得了进展:寻访到陈亚等当年制作、维修风车的木匠;遵循传统工艺和传统用料,按照1∶1的比例复原了一部具备实用功能的大风车及一部受之驱动的龙骨水车;考察了与风车有关的民俗。主要记叙此次调查与复原制作的过程,并初步探讨技术田野调查与复原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王徵是明代末年著名的科学技术研究者和传播者,也是最早一代接受来自欧洲的科技和文化并皈依天主教的中国学者之一,在跨文化的知识传播及中国宗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王徵的父亲和舅父对他一生的治学宗旨及宗教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虽然王徵曾长时间研究佛教、道教,并最终在耶稣会士的影响下皈依了天主教,但本质上他从未背弃儒家的核心道德理念。儒家理念直接影响了他的工程技术实践及其对西方知识的选择。王徵将儒家经世思想与其对技术和机械制造方面的兴趣结合起来,成为一名敢于任事官吏及对维护社会稳定有贡献的士绅,并最终为效忠明王朝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与邓玉函合译的《远西奇器图说录最》是最早系统介绍西方力学知识的中文著作,在中国力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冲破《凡尔赛和约》对枪炮等常规武器制造的限制,是德国积极将火箭技术用于研发新型武器的动力,也是其不得不换道超车的压力。政府的决策、卓越的火箭技术研制团队的形成、高科技火箭制造中心的建造都成为火箭技术发展的有力保障,从而率先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弹道导弹V-2。V-2凝聚了一系列颠覆性的技术创新,二战末期美苏等国对它的争夺,再度引起了火箭技术的大转移。本文初步梳理了V-2这一恢宏的历史过程,以更好的理解技术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7.
薛凤祚重构了《远西奇器图说录最》和《新制诸器图说》中的力学知识,于1664年编辑成《历学会通.重学》。他相信重学和算学能使人知制器之所以然,比较好地领会了西方的知识和技术,对所选图说的原文做了不同程度的删节和概括。在重构中,他舍弃了《远西奇器图说录最》卷第二的内容,所绘插图的质量明显逊于原作,甚至漏绘了重要的机构。  相似文献   
8.
浮囊技术可能已被殷商时期或更早的华夏民族所掌握。浑脱标志着浮囊制作工艺的一个转变。北方少数民族最晚约在公元6世纪左右就已经掌握浑脱工艺。宋元时期,浑脱在战争中的使用达到高峰。在浑脱的基础上,至迟在11世纪人们已经知道如何制作皮筏,最早制作皮筏可能是北方游牧民族。早在公元1世纪,已有用马皮制作的革船。制作皮船的材料主要是羊皮、牛皮、马皮等,以及木材、植物油、盐。在制作皮筏过程中,浮囊的制作是一个关键工艺。历史上,不同部族之间的交往、迁徙、征战,有助于皮船技术的传播。由于其他交通技术的发展,皮船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如今只有某些少数民族地区还在使用。  相似文献   
9.
祖冲之根据前人对木牛流马、指南车的描述 ,重新设计了指南车和“木牛流马” ,这是机械的再发明。他可能改进了旧式的水碓、水磨 ,建造了千里船。功能相同的装置往往有不同的机构设计。关于祖冲之制造的几种机械 ,没有留下任何具体的可靠的记载。在缺乏基本技术记载的情况下 ,后人提出的不同设计都是难以被证实的推测 ,只是接近当时技术条件的设计较为可信。但是 ,这并不损害祖冲之在科技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为了节省提花布料制造成本,缩短织造新品种新花型的周期,提高生产率,提出利用电磁铁吸合的工作原理,由控制系统控制横针的进出,来替代机械花筒和纹板,设计研究出电子花筒。同时对热量的起源,散热的最佳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实施了减少热量提高散热效果等一系列措施,解决了电子花筒普遍存在的关键问题——散热问题,使产品的稳定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