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8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兼语式”的提出,突出地说明了汉语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结构: (S_1) V_1 O(S_2) V_2 (我)请他来(S_1主语_1,V_1动词_1,O(S_2)“兼语”,V_2动饲_2)  相似文献   
2.
3.
张树铮 《文史哲》2011,(5):60-65
著名语言学家殷焕先先生受教于众多国学名家,合传统语言文字之学与现代语言学之长,在音韵学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其《反切释要》一书首次对根据普通话语音来正确释读古代反切的规律进行了系统归纳。先生正面提出破读是取材于客观存在的语言自然现象,论证了破读产生于殷商时期,并指出"离去无破"的声调破读规律,反映出上古去声作为一个类早已存在;先生根据历史语音学的理论、语言历史演变的规律,分析方言语音现象的历史因素,勾勒其演变规律,是我国方言音韵学研究的先驱。  相似文献   
4.
方言各语音特征的地理分布并不平衡,根据影响扩散的语言与社会因素,可以推断扩散的方向及其反映的历史层次。总的来看,山东方言的语音特征呈现出自西向东扩散的趋势;从历史层次看,东莱片最为古老,其次为东潍片、西齐片、西鲁片。  相似文献   
5.
一线性特征与语义表达最早明确强调语言线性特征的,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瑞士人德·索绪尔。他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把语言符号的线性特征,看作是语言研究的两条基本原则之一。他说:“这个原则是显而易见的,但似乎常为人所忽略,无疑是因为大家觉得太简单了。然而...  相似文献   
6.
一、从“江”、“河”说起“江”和“河”是汉语中河流的名称。但是,两词在地理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大致以长江为界,南方称“江”,北方称“河”(一些开发较晚的地区有例外)。“江”和“河”的这种南北对立,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罗杰瑞(Jery Norman)和梅祖麟把“江”与孟高棉语族巴纳语(Bahnar)、塞当语(Sedang)的[Krong],卡涂语(katu)的[karung],布罗语(Bru)的[Klong],呵莱语  相似文献   
7.
“人”这个词,作为人类活动主体的语言符号,属于最基本的词之一,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词之一。还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没有这个词。M.Swadesh最基本的一百词中,即列有该词。同时,由于人类活动的发展变化,“人”这个词也会有它的发展演变。本文试图追溯一下汉语“人”的来源,从中也可看出汉民族以及汉语的形成中的一些问题。1.汉语中“人”是一个非常古老而稳定的词。甲骨  相似文献   
8.
张树铮 《文史哲》2005,(6):107-111
语音演变的类型可按其发生原因分为自源型与他源型两类,两种类型的演变各有不同的机制与规律。词汇扩散理论与“语音演变无例外”理论表面上互相对立,实际上分别适用于不同音变类型,两者是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 我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殷焕先教授,字孟非,江苏省六合县人,生于1913年。1936年升入南京前中央大学,1940年考入昆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语言学部。毕业后相继在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大学执教,1946年至山东大学任中文系副教授,1952年起任教授,并曾兼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文史哲》编委(为《文史哲》杂志创刊人之一)。现任山东省语言学会理事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学术  相似文献   
10.
表现语气的句调各方言相似,中外各语言也基本一致,其中最突出的现象是陈述句用降调,一般疑问句用升调.古今汉语句调也应基本相同.语气词是与句调共同来表达语气的,其字调受句调控制.上古汉语中陈述句和一般疑问句与语气词的字调有比较整齐的对应,陈述句用上声字,一般疑问句用平声字,这应为上古字调的反映.上古平声和上声有音高的区别,平声是升调或高调,上声是降调或低调.语气词中没有入声和去声字,入声的缺位是由于塞音尾不利于顺畅表达语气.上古上声大量作语气词则说明其没有塞音尾,上古语气词主要是阴声韵(少数几个为阳声韵)也说明上古阴声韵没有塞音尾;去声问题比较复杂,其性质待考.上古语气词主要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反映的是该时期的声调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