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9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进党推行"教育台独"是为其"政治台独"服务的,其核心是"去中国化"。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台独"冲击岛内民众的文化认同,必然影响民众的国家认同。认同中华文化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教育台独"就是要破坏这个基础,比"政治台独"更具欺骗性。  相似文献   
2.
太平洋时代中国外交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周边外交是维系东亚安全格局的重要力 量。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韩日友好年。但是,2005年的日本 外交咄咄逼人,在历史认识、参拜靖国神社和领土问题上不断对其周边国家 进行挑衅。对此,太平洋时代的中国应当如何选择。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 探索。本文认为:具有怀柔与中庸等传统文化精神的中国特色外交为突破 东亚安全困境提供了新思路;继续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邓小平外交 原则,积极构筑亚太大周边战略,才能更好地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为 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好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3.
蜕变——钓鱼岛问题在台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0年前 ,为了反对美日借冲绳归还日本之际私相授受把中国领土钓鱼岛群岛 (港台称之为钓鱼台列屿 )转移给日本 ,海内外中国人爆发了举世瞩目的保钓运动。 3 0年来 ,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学者从历史、国际法和国际政治等方面对钓鱼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取得了可喜的学术成果 ,为捍卫国土尽职尽责。〔1〕但是 ,1 990年代后 ,随着主政台湾的李登辉当局逐渐从一个中国的立场后退 ,在保钓方面显得反日不够而反共有余。保钓运动与台湾本土化和岛内“台独”的演进一样 ,出现了令人不安的蜕变历程 :从蒋家时代的坚决保钓、捍卫国土 ,退步到90年代所谓“保渔权”而实为“媚日反共”与“台独保钓”的暗度陈仓之局  相似文献   
4.
钓鱼岛主权争执和东海划界问题,不仅关系到中日两国,同时还涉及到台湾地区。因此,不得不研究和介绍台海对岸的相关研究。在此,最有代表性的学者是马英九博士及其相关研究。本文就笔者访谈,结合马英九博士论文《从新海洋法论钓鱼台列屿与东海划界》一书,进行了综述,认为马英九博士的东海研究突破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充分考虑钓鱼岛问题现状,从国际海洋法及其相关海洋划界的国家实践出发,探讨了岛屿的划界地位及其在钓鱼岛的适用问题,提出了钓鱼岛屿主权问题与东海划界问题相分离的观点;这一严谨而有开拓性的研究,与我国领导人邓小平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构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在策略上绕过了主权之争,为中国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解决东海划界争端的框架,提供了法理依据、实现途径和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5.
荷兰籍国际法学者米凯尔·范瓦尔特·范普拉赫,写了一本关于西藏历史及其法律地位的书——《西藏的地位》(1987年美国卡罗拉多州西方评论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和西方肆意诬蔑中国,标榜研究所谓的“西藏的地位”,顽固坚持“西藏是个独立国家”的反华书相比,并没有什么新的发现,但是,《西藏的地位》一书在西方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不仅因为作者是一位自命不凡的国际法学者,为所谓的“西藏自古独立论”寻找了法理依据,给“西藏独立论”旧货包换了一个新包装,招摇过市,而且因为作者是政治流  相似文献   
6.
7.
在研究西藏历史中,1793年清朝政府在平定廓尔喀侵藏后颁布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是一份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文献。它总结了元朝以来历代中央政府对藏施政的经验教训,对中央政府的治藏政策进行了重大改革,标志着清朝对西藏的主权管辖达到了较为完善的法律化阶段。但是,国外某些学者不顾历史事实,从历史或国际法角度歪曲理解“二十九条”,否认其主权性质,认为18世纪的满藏关系是以施主与僧人关系为基础的保护权关系,清王朝是保护国,达赖喇嘛统治下的西藏是中国的被保护国,1793年的章程就是确立上述中藏保护权关系的条约。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一般是将18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之相伴的是严重的跨国环境问题。在联合国主导下,世界各国就有关环境问题,举行了多次谈判和国际会议,并达成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一种新的外交形式即"环境外交"因此产生了。但是,有关全球环境外交的谈判从未一帆风顺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有关减排责任问题上进行了持久的对抗和博弈。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环境问题对世界尤其是东亚周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世界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和区域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合作。本文从联合国主导下的环境外交的发展与国家责任争辩的演变出发,结合东北亚地缘环境问题,探讨中日韩三国环境外交的发展动力及其相关问题,认为东北亚三国的环境外交合作过程,正好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外交的博弈模式,与其长期争论不休,不如切实开展中日韩之间双边或多边环境合作,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9.
钓鱼岛(日本称尖阁列岛)争端是中日关系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其中包含着历史问题、现实经济利益、以及民族情感等诸多因素。自上世纪70年代钓鱼岛争端凸起至今,通过对近年来日本知华派学者尖阁列岛研究,以及对2000年前后至今其研究状况、观点与资料进行整理和对比,笔者认为近年来的日本相关研究,出现了区别于传统“两分法”观点的一缕新气象。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作为东方文化根基的儒家文化,为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发展和特有的东方国际关系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此之下产生了具有东方特点的疆域与国家观念和边疆治理思想。它不同于以国家主权、边界条约为核心的近代西方国际关系思想,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体系。在倡导新型安全观的新世纪里,作为东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仁、义、礼、智、信”,依然具有一定的哲学价值。但是,今天我们回顾古代中国疆国观念的演变,还要警醒,看到“大一统”的不足之处,看到东方文化历史遗产中的糟粕性一面。特别是在新世纪转折前后,周边国家出现了所谓“中国威胁论”,并为之寻找历史文化或理论依据的时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