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9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建国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郭沫若同志写了两部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和《武则天》。《蔡文姬》写成于一九五九年。郭老说:“我写《蔡文姬》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替曹操翻案。曹操对于我们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确实是有过贡献的人。在封建时代,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曹操一生奋斗的史实,非常丰富多彩而又惊心动魄。郭老没有做全面的描述,只选择了“文姬归汉”这个事件,从侧面描绘和歌颂曹操的历史业绩。这是因为郭老对蔡文姬其人其事,有着特殊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郭老说《蔡文姬》中“有不少关于我的感情的东西,也有不少关于我的生活的东西。不说,想来读者也一定会觉察到。在我的生活中,同蔡文姬有过类似的经历,相近的感情。”郭老甚至坦率地承认:“蔡文姬就是我!——是照着我写的。”还有,就是郭老热烈地赞赏《胡笳十八拍》,对这首长诗花费很大心  相似文献   
2.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给报告文学的写作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几年来,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如《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拉革命车不松套,一直拉到共产主义——记无产阶级优秀战士王国福》、《农民女画家》、《为祖国造大梁》、《沙漠战歌》、《两代人》,报告文学集《团结胜利的凯  相似文献   
3.
一一九三六年,中国有两位革命家先后逝世,一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一位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对他们的逝世,当时社会上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反响。国民党反动政府别有用心地发布“国葬”章太炎的通令,无视章太炎曾经是激烈的反孔战士,而颂扬他是“岿然儒宗,士林推重”。一小撮封建余孽也跟着跳嚷,他们谬托知己,开会追悼章太炎,企图把章太炎的死尸化装成儒家的偶象,“以便‘安慰’和愚弄被压迫阶级”。(《国家与革命》)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伎俩,激起鲁迅的强烈义愤。垂危中的鲁迅,  相似文献   
4.
三十年代,国难当头,抗日怒潮席卷全国。就是在这样历史背景下,“东北作家群”崛起文坛。他们的杰出代表就是萧军。当时,萧军发出的抗日救亡的战斗呐喊,最为粗犷有力,激励着人民的爱国热情;他的作品的艺术风格,质朴刚健,又富有浓郁的乡土色彩,为左翼革命文艺增添了绚丽的光辉。一 萧军从旧社会的底层奋斗出来,曾同各种黑暗势力冲突、搏战,有着一种勇猛顽强的抗争精神。这是萧军思想最为鲜明的特征。他出生于清朝末年(1907年)辽宁省西部一个荒僻山村,少年时期正当清末民初的动乱年月。那时候,不管是满清王朝,还是民初的军阀政府,都残酷压榨东…  相似文献   
5.
鲁迅曾赞赏萧红的《生死场》,说她把“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描绘得“力透纸背”。萧红创作的这一思想艺术特色,在成名作《生死场》中固然表现得酣畅淋漓,其实,创作伊始,即露端倪。明显的例,就是《夜风》。  相似文献   
6.
作为文学家和历史学家的郭沫若,在其一生的笔耕中,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政治家的郭沫若,虽然竭力追求真理和光明,但其失误,也可以引出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的性格非常丰富多彩,有着迷人的魅力。但也相当复杂,充满矛盾。其实不独郭沫若如此,大凡历史上杰出的人物都是这样。不过,许多评论者似乎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习惯于把自已尊崇的人物说得通体光明,处处伟大,几乎喜怒哀乐都跟常人相异。反之,站在反对立场的论者,则专门着眼于“劣迹”或“消极面”,以便完全抹煞其历史作用。在郭沫若研究中,这两种倾向都存在,都不利于深入分析和科学评价郭沫若的思想和创作,是应当改一改的。郭沫若作为诗人和剧作家,热情豪放,勇猛大胆,敏锐凌厉,才气纵横,富于想象……  相似文献   
8.
长篇小说《绿色的谷》重新出版了。这部小说的作者梁山丁同志,今天年轻的读者可能感到很陌生。但在三、四十年代的沦陷区,是一位深受读者爱戴的著名作家。他是辽宁开原县人,出生于1914年。从中学时代就开始文学创作。二十年代末期,同萧军、巴来、罗烽等革命作家一起登上文坛。东北沦陷时期,他顽强坚毅地从事“乡土文学”创作,抵制敌伪的殖民主义文化侵略。他曾在长春主编  相似文献   
9.
鲁迅和郭沫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和郭沫若是同时代的两位文学巨星。他们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拓了广阔的道路,是文化战线上两面相映成辉的旗帜。周恩来同志曾高度评价了他们的战斗业绩:“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 然而,这一双战友却终其一生未曾会面。“五四”时期鲁迅在北京,郭沫若留学日本。“五四”过后郭老到了上海,接着便于一九二六年到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任文学院长,此时鲁迅被迫离开北京,远走厦门。一九二七年鲁迅到广州时,而…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鲁迅研究中曾经有过大大小小的禁区,我以为,鲁迅关于“国民性”或“民族性”改造问题,就曾是一个令人却步的所在。“国民性”的提法,曾经被认为“不科学”、“太笼统”、“缺乏阶级分析”……许多人不敢承认在阶级性之外,还存在“国民性”、“民族性”,生怕由此会导致资产阶级人性论。可是,这个问题又是非常之重要,简直可以说,不理解鲁迅鞭挞、改造病态国民性的深远意义,就不可能真正懂得鲁迅的伟大。那么,应当怎样看待“国民性”的提法?是否承认“国民性”的存在就会导致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