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7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张载的“存天理灭人欲”说,经过二程与朱子的强化,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命题.天理人欲之辨的道德约束对象最初只是儒家士大夫,要求他们不以一己私欲害国家之公益,同时也是儒者的道德自律,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朱子学在南宋成为显学后,理欲之辨转变为对普通民众的要求,出现了一种错位,因此遭到明末清初许多学者的批判,但道德严格主义的理欲观仍是明末清初思想界的主流.李光地、张伯行、华希闵等在注释张载《正蒙》时,肯定其合理性.当今需要重新认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史意义,并肯定“尊崇理性,反对私欲”的理欲观的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陕西师范大学林乐昌教授编校的22卷本(另收附录5种)《王徵全集》,于2012年由三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林教授历经15年,搜集了王徵现存所有著作,校勘十余轮的精心之作,是第一部搜罗最完备、体例合理、校勘精审的王徵著述及研究资料汇集。书前还有两万余字的研究性前言。这本用力勤苦的精心之作,得到了宋伯胤、李之勤、钟鸣旦(比利时)、贾二强等学界同行的认可和好评。  相似文献   
3.
三明城市道路绿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三明城市道路绿化的现状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三明城市道路绿化的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4.
张载论“心”,重点不在认识论,而主要是把“心”作为落实修养工夫的枢纽。张载修养工夫的学者、大人、圣人三阶段都由“心”贯穿;变化气质、知礼成性、心统性情,大其心,虚心、无心的修养工夫,都离不开“心”。由“心”来觉解太虚本体赋予人的天地之性,通过涵养“心”而体悟“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世界万物一体同源的宇宙意识,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是张载论“心”的要义。张载论心有认识论意义,但以“人本无心,因物为心”而定位张载的论“心”是“唯物主义的认识”的结论是不妥的。因为“因物为心”恰恰是张载要克服的,而“无心”却正是圣人修养工夫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在宋明理学史上,吕大临以先后从学于北宋理学创建者张载、二程而知名.不过,由于他既没有建构不同于张载、二程之外的独立理论体系,地位仅限于传承而已,又加上著作的佚失,故而长期在宋明理学研究领域中只被置于关、洛二派的学术流衍附带提及,其专题研究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展开.晚近以来,随着理学研究的推进和视域的扩展,张载、二程、朱熹的一些门人也得到较多关注,学界已出版多部相关专著.邸利平博士的《道由中出——吕大临的道学阐释》(中华书局2020年版) ,是新近出版的一本对吕大临思想再次进行探讨的著作.  相似文献   
6.
王植《正蒙初义》对张载“太虚”概念作了三层区分,并以此三层涵义融贯《正蒙》的本体诠释。王植的“太虚”三层说,第一层涵义是以“太虚”为超越的本体,第二层涵义是指气化流行过程的气化之道,第三层涵义是万物毁坏后消散为气。王植的“太虚”三层说,对于调和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太虚”定性问题的争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对我们深入理解张载的本体论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李光地的《注解正蒙》是对张载《正蒙》的注释之作,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修养工夫论内容。通过分析原始文献的方法,并运用道德哲学的相关理论,梳理《注解正蒙》的修养工夫论。李光地所诠释的立志守礼、学以复性、以德胜气、诚敬和乐、持重改过等修养工夫,对于现代人的道德实践和精神境界提升有着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清初江南无锡儒者华希闵所撰的《正蒙辑释》,是站在朱子哲学的立场上,对张载《正蒙》一书的注释.从该书可见华希闵对张载哲学的继承与发展,也体现了张载关学在清初江南地区的跨地域影响.在本体论上,华希闵主张"气有聚散,而太虚之体无聚散",清晰地区分了太虚与气这两个概念.在人性论上,主张通过变化气质的工夫,使纯善的天地之性在人身上彰显出来.在工夫论上,认为自我反省和去除恶念是培养德性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9.
邵雍提出的重视克服“心过”胜于克服“身过”的修养工夫论,经过胡宏、张栻、以及朱熹的弟子真德秀、熊节等认可,又被《性理大全》、《性理精义》所收录而深刻地影响明清两代科举。阳明心学学者南元善、刘宗周、李二曲等人,也都接受认可这一修养工夫论的大传统。王夫之鉴于对阳明后学的批判和对修养工夫的艰难性,在其《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中提出不同于邵雍所提出的修养工夫的大传统。他提出重视克服“身过”胜于重视克服“心过”的修养工夫论主张,显得别具特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