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44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意识形态理论在阿尔都塞的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他在不同时期对意识形态的理解有一个流变的过程,晚期他对自己学说作出一定的批判,从中可见其作为马克思主义守护者的坚定信仰。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反思与建构,虽然对马克思的保卫缺乏现实力量,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读马克思的新视角。理清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思想对我们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性变革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问题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创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创新已成为当代学者的共识,从科学哲学的立场来看,理论创新的关键在于研究范式的转换,而这首先需要对当下的问题意识进行自觉的反思与重构。本刊刊发的这一组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为中心,在当代时空维度上展开,其中既有对中国哲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考,也有域外的经验与教训;既有对当下研究状况的总体扫描,又有对今后理论创新的个性化研究,以期开展一次广泛而深入的理论探险,从而推动世纪之交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晚期西方后现代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将目标重点指向马克思的经济学分析。对马克思“使用价值”概念的批判是其著名案例:认为马克思把使用价值当作具体的东西来反对交换价值的抽象权力,把使用价值的解放当作否定和超越资本主义的基础,而没有揭示出使用价值本身也是一个抽象,即有用性和需要体系的抽象,因此马克思对使用价值的推崇正好认同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后现代理论对马克思的这个解读严重曲解了马克思的本意,但后现代理论对使用价值和需要的批判又恰恰是马克思学说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一种理论效应。  相似文献   
4.
从反现代性角度重新解读马克思异化理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盾 《人文杂志》2004,(5):23-27
从反现代性角度重新审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异化理论当是其关键所在 ,因为马克思用异化概念成功刻划了资本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特质 :资本主义具有一种“颠倒一切本质”的力量 ,使一切东西都变成自己的反面。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批判 ,既可反驳新自由主义的现代性叙事 ,又与保守主义的反现代性立场划清了界限。  相似文献   
5.
孙正聿教授撰写的《哲学通论》一书已经出版十年了。这部著作不仅是孙正聿教授个人学术研究和教学成果的结晶,也是吉林大学哲学学科学术传统的集中体现和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对于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哲学通论》于1999年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并于2007年收入作为"21世纪经典"的《中国文库》。作为教学成果的"哲学通论"先后于2001年和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并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孙正聿教授本人于2003年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哲学通论》出版十周年,吉林大学和云南大学于2008年10月26日联合主办了"《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会议探讨了《哲学通论》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方面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本刊从会议论文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五篇,并特邀孙正聿教授为回应这些问题撰写专题文章,以此深化哲学教育改革,希望能对探索当代中国哲学新道路的讨论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的哲学和政治观点走向成熟的那个时期,《精神现象学》对马克思的思想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特别突出地体现在马克思对主客体同一性的理解、对劳动问题的理解和对承认问题的理解三个方面。其中的主客体同一性预示了马克思的理论与实践统一原则,劳动构成了马克思批判理论和解放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而承认论题则成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分析哲学的历史意义并不在于它的经典学说,而在于它创造了一个新的哲学话语系统。该系统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它确定了自己的独特的问题、方法和术语体系,由此而产生了重新思考和处理全部哲学问题的新的可能性。分析哲学以这种方式实现了西方哲学史的一次根本转向。  相似文献   
8.
财产权是现代政治哲学的核心主题。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核心政治观点认为,资产阶级财产权关系不是自然的永恒的,而是历史的暂时的,因而是必然灭亡的。这一观点肇始于马克思与蒲鲁东的争论,马克思认为,蒲鲁东对资产阶级财产权的批判未能达到一种历史性的理解,结果沦为对资本主义的辩护。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财产权的历史性研究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充分展开,尽管在后来的《资本论》中,这些历史研究内容因为科学体系的需要而大大压缩,但财富和财产权问题仍然是《资本论》的理论内核,并构成马克思全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9.
参照黑格尔否定辩证法的思路,可以把马克思与黑格尔的理论传承关系划分为三个层面:首先,这种传承体现为马克思现成接受了黑格尔的某些观点、术语和表述方法这种直接性影响;其次,从马克思的文本来看,这种传承更多地是以否定的方式体现在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一系列批判中;最后,综观马克思的整个学说体系,这种传承关系又更深刻地体现在马克思的理论主题和理论范式不可否认地表现着黑格尔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