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新中国成立之初,基于现实的需要和历史的经验教训,主张发展教育、师资先行,特别是高师教育最为重要,故而在各大行政区各设立一所师范大学,这与近代教育先贤苦苦推行的"高师教育分区制"暗合,同时还提出地方上也应建立师范教育机关。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的计划,在"院系调整"中,不仅撤销了大学教育学院,还撤销了部分普通大学,着力改建师范学院。经此改革,高师教育也结束了此前动荡的前五十年史,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旧有观念和认识的消退,绝非朝夕之事,社会舆论包括学界仍旧怀疑是否需要独立的高师教育,教育部对此持开放态度,让双方相互辩论,结果真理越辩越明——中国需要独立的高师教育,由此获得了稳定的后五十年史,直到新世纪前夕教育体制改革,变更了师资培养的方式。立国之初的改革,可谓承前启后之功。  相似文献   
2.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教育部鉴于中等教育的优良师资匮乏的问题难以解决,而大学教育学院及教育系又不足以担此重任,故而参考民国前期高等师范学校的旧制,重新建立起高师教育制度,定名为师范学院。时任部长的陈立夫对此特别热心,极力推行;而前任教育部长朱家骅对"寓师资于高师"的方法表示十分怀疑,他认为培养师资的重担应交由大学文理学院,而不应设师范学院,故致函商榷,陈亦复函做辩解,故而高师教育史上有了一场"朱陈之争"。这场教育论争对于高师教育影响颇深,特别是1944年朱继陈任教育部长后,旋即动摇了师范学院制,自然大力推行"寓师资于大学"的模式,引发教育界的不安与躁动。这些都已经成为教育遗产,其中不乏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