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7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庾信与吴伟业两位诗人精神特质上有诸多契合之处,他们在人格精神上都具有游移性,身陷失节境地时又都表现出可贵的自省精神;为摆脱精神上的绝望感,同时他们还都存在着一种自辩情结和逃避心态。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汉语词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远古以来,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汉民族形成宽泛、灵活、综合的思维模式,对事物的认知重直觉、重类比、重了悟。这种思维方式对汉语词汇也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构词方式、词义的引申、词语的运用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庾信后期的情感、思想与行为充满了矛盾,为寻求心灵的宁静,庾信从入北始到晚年一直存有归隐之念,然而他欲隐还仕,徘徊于仕隐出处之间。庾信后期道德崇奉与现实行为的矛盾相悖状态体现了他矛盾分裂的人格特点。  相似文献   
4.
度信入北以后的诗文多抒发家国俱亡、天涯羁旅的痛苦情思,而实际上亡国之痛和乡关之思的背后隐藏着其后期最为深重的精神痛苦——对自身失节的愧悔。庾信的愧悔作为一种文化心态具有深厚的人文背景,因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谢朓的人生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其人生悲剧不仅仅表现在最后的死于非命,更本质地表现在他终其一生都无法卸去宦海沉浮的惶恐、忧惧。在诗中,他将心灵深处的痛苦和焦虑都渗透在山川风物的描绘中。谢緿始终困顿于出处行藏,在追求功名利禄与保持自由心性的矛盾之中难以取舍,这是由他的人生境界以及与此相联的人格特点所决定的,具有深层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6.
清人沈复,字三白,生于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卒年不详。沈三白一生沦落不遇,46岁时有感于“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负彼苍之厚。”乃作(浮生六记),详细真实地记录下半生经历和思想感情。(浮生六记)写成后湮没无闻,直至一百多年后才被发现,此后便广为流传,为近世文人击节称赏。林语堂、俞平伯等人都给予它至美的赞语。林语堂将它翻译成英文介绍到西方,俞平伯称它“严如一块纯美的水晶”。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仅为残本的(浮生六记)具有如此强烈的想力呢?这就是本文作者试图探析的问题。一、(浮生六…  相似文献   
7.
西晋诗人左思思想中始终存在着隐逸避世成分,隐逸思想随着他的生存处境的变化、人生参悟的不断深化而逐渐增强,左思的隐逸思想在中古思想文化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天台》一剧弥漫着浓郁的幻灭情绪,这种幻灭情绪是吴梅村最终沦为贰臣的重要心理基础。这种幻灭感既是关于家国兴亡的,也是关于个人命运的,更有对于传统伦理价值的幻灭。如果说仕途梦的幻灭意味着吴梅村失去了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儒家伦理观念的幻灭则意味终极价值目标的毁灭。传统伦理价值的幻灭是吴梅村走上仕清这条不归路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从清初开始,终其后半生,吴梅村诗文、剧作中随处可见身世沦落的慨叹。他的作品不仅充满了对自身命运沦落的伤悼,且由此形成独特的观照人生世事的思维定式,即尤为关注个体生命在乱世中的沦落,以此视角去展现时代的苦痛和人生的悲哀,"沦落"成为吴梅村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吴梅村的沦落情结是源于他的游移性人格特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