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4篇
综合类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日益精确化的史前考古学家证明,人类最早艺术的出现始于三、四万年前。举世瞩目的阿尔塔米拉、拉斯科、“三兄弟”等原始洞穴壁画的发现,使人们有幸从动物轮廓的生动刻画,亲身领略旧石器晚期原始人的惊人创造力。曾起何时,凭借现代残存的原始部族的艺术进行分析的人类学者,单纯以劳动或游戏、摸仿解释艺术起源的权威看法,此后便被更令人信服的巫术说所压倒,一时间,在西方诸多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  相似文献   
2.
《易传》"美"、"文"渊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传》的"美"、"文"源于《易经》的"含章"。"含章"是地美升华为天美的立脚点,是乾天阳刚走出巫术暗昧与坤地阴柔相应的导引,是理想人格内外美相统一的发端,为理想人格美的塑造开辟了天地境界。"章"与"文"有同有异。"章"以实致虚",主实;"文"以虚带实",主虚。它们的差异,从侧面印证了《易经》的美学意蕴只在"含章"。  相似文献   
3.
郭象独化哲学的崇有把自然山水审美引向独立,相当于掀起一场美学革命。这其中包括对俯仰与虚静两种审美观照的整合,深深影响了此后美学思想发展进程的基本走向。俯仰与虚静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俯仰有观物取象之长,亦有思维的类比受限之短;虚静有排斥外通感物之短,亦有拓展心灵自由之长。郭象的无心玄应,唯感是从则构成二者的交融互补。其经无心过滤清洗过的唯感是从,一方面以俯仰的类比之短补入虚静的心灵自由之长,另一方面以隔绝外通之短补入俯仰的接物之长。中古山水审美的寓目辄书蔚然成风、巧言切状的追求及目击道存的观照方式的确认和推行,均得益于这种整合。它既是对庄子虚静排除具体感性的改造,又是对其目击道存理论依据的创造性发展,从而大大拓展和深化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原创性体系建构相当艰巨而烦难,有很长的路要走。其立足点当建立在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接受美学互补的基础上。朱良志的"审美意象体系构架",可视为就此展开思考的先导。从此构架出发,有三个问题值得探讨:1)"生生"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出发点,探讨生生之艺的接受观念,有两条线索,一为中国古代的阐释传统,一为中国古代的文本理论,两个传统在中国古代言—象—意的接受理论中得到了精湛的描摹和呈现。2)作为重要的西方美学体系,接受美学、阐释学与中国古文论颇有相通契之处:都注重理论体系的动态整体性、都采用一种整体直观的思维方式、都具备鲜明的创生性;在本体论的层面上,两者都以"本真存在"为终极依据。而对接受美学的深层探讨,可以补中国古代接受论之不足,接受美学自身的局限性亦可以在"中国化"的历程中得到补救。3)中国文艺理论原创性体系的建构需紧紧围绕着"意象"这一核心范畴,还原"象的流动与转化"的动态整体图式。其中,各范畴和理论均统照在"创作论"、"本体论"、"接受论"三个范式中,互相又各有理论的纵深,互相之间既相互联系而又存在重叠和交叉。  相似文献   
5.
象思维的基本特征有三:1.本原性的诗性思维;2.象思维之象———“原象”,即非实体性的动态整体之象;3.感性直观,即动态的感性直观。以上三点为王氏所概括,亦为我们所认同。然王氏对卦爻象的阐释还有所“不公”:模糊太极与老子之道的差异,把太极湮灭于“大象无形”之中,忽略甚而抹煞了卦爻象作为最基础最根本之象的原创特质。这一特质的美学意义在于:启示中国文学形象塑造突出直观可视性;为后世审美的“意象”说和重在表意观念的最初发轫;以气之运动构成中国生命美学的精髓。象思维之观以卦爻象与“大象无形”之象两种不同原象体现了不同的心理体验,从而为两种不同意境的创造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俯仰宇宙审美观照的源起不止于《易传》,还应上溯至殷周之际的《易经》。《诗经.大雅.旱麓》的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这一兴象,标志着俯仰宇宙审美观照的确立和形成。《易经》之《观》卦,为其源起提供了三个前提条件:1)共同的宇宙观背景:在易卦是上下四方的规范而有序,在《诗经》是上下四方观念之成熟;2)共同的核心观念:《观》卦之观我生与《旱麓》岂弟君子均指向道德自律、亲和臣民,及在此基础上六四爻辞观国之光、岂弟君子,遐不作人相应,可谓一脉相承;3)《观》卦之观首创兴的规范化形式,规范兴从自然物象向人文事象引申。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以上三个前提可视为间接接受;鸢飞鱼跃兴象的整合对以鸟、鱼为兴象的爻辞,可视为直接接受。  相似文献   
7.
探讨审美意识的起源,首先需说明人类最初的审美感受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审美感受是原始人于某一生活历程中不期而然获得的,不是故意追求的结果。原始艺术不同,它服务于明确的实用目的,是被典型化了的,一经产生就作为比前者的对应物更高一级的形态存在了。两者一个在先,一个在后;一个粗陋,一个精  相似文献   
8.
"风骨"之意涵不仅以《易传》的乾阳"刚健"说为其理论来源,对它的诠释还应上溯至西周的雅乐乐奏。西周雅乐是一种庙堂典礼音乐,其主体结构是打击乐。打击乐重节奏而轻旋律,审美倾向是偏于刚健的。《乐记》是西周礼乐实践经验的总结,其雅乐理论为西周雅乐与"风骨"的中介。通过《乐记》的影响与渗透,《文心雕龙》为"风骨"提供了宏阔的理论背景;《风骨》的"风力遒"与《乐记》的"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在外在风貌上完全一致;"骨髓峻"与《乐记》的"大乐必易,大礼必简",在形式的简洁质朴上有着内在关联。以审美超出政治教化之上,源出于更高的本体世界,又是《风骨》与以政治标准为唯一的《乐记》雅乐理论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禅是审美的人生哲学。禅宗提出的一元性本体观,本来是为了以主观的小宇宙代替客观上的大宇宙,将万象归于“一心之源”,实际上却把佛性还俗于现实的感性世界,从而在客观上肯定了人生。正是禅宗自身的这一矛盾之处为美学留下了存身之地。禅宗认为,要识自家心体,就不能离开知觉作用,强调悟入必须在日常普通的生活实践中解决,不离现实而又超越现实。这种悟具有主客体相契合的直觉特点,它不是把外物当作满足功利欲望的对象,而视之为观照、欣赏的对象,并且打破物我、时空、因果界限,使思维呈现大幅度的跳跃,大大发挥了形象思维的功能。其影响所致,使中国古代诗歌大放异彩。禅悟后的境界,使眼前相对的、无常的、丑恶的世界,一下子变成绝对的、永恒的、美丽的乐园,“尽是人间好时节”。如果剔除其信仰主义的因素,它又是一个审美的人生境界,一个以自由的心态,在生活中发现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最近,解放军出版社公开出版了我校付朝教授的<孙子兵法结构研究>一书.这是一部从结构分析角度研究<孙子兵法>的专著,书中全面分析了13篇结构.还对其语词训释、理论建构、艺术表现和现代价值进行了全面梳理,匡正了许多舛误,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被认为是具有体系性意义的整体突破,受到各界好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