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4篇
  200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
“古雅说”是王国维美学思想中最具理论色彩和美学价值的学说。《古雅之在美学上的位置》一文的发表,比英国克莱夫·贝尔的《艺术》的出版早六年。贝尔提出:“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本文认为:他们的美学观点从本质上都在说明艺术的形式为什么有“意味”,但他们的角度与侧重点却不相同,一个走向形式主义,一个走向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2.
英雄的时代需要英雄的语言,革命的现实需要革命的文艺,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需要有新的艺术方法。一九五八年,毛主席提出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方法,为我国文学艺术如何更好的反映伟大的时代指出了新的努力方向,开辟了新的天地。几年来,我们对这个艺术方法在理论上、创作实践上都作了许多探索,但是不少问题还须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毛主席的诗词是这个新的艺术方法实践的最高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榜样。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文学思潮汹湧而至的现代中国,对我国古代文学素有修养的茅盾,又是在广泛吸收异域的营养中成长起来的伟大作家。他的文艺思想经过接受自然主义、新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的筛选和探索过程。在这过程中,泰纳是茅盾早期“最信仰”的艺术理论家,他的“三因素”理论奠定了茅盾文艺思想的基本框架,同时泰纳的社会学美学也对茅盾的小说创作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在这个问题上,不少论者仅以链条式而不是以积淀和渗透的眼光去理解他们间的关系,以为茅盾接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后就将泰纳完全抛弃了,这种看法并不全面。本文试图揭示泰纳艺术理论和茅盾文艺思想的精神联系,并借以从一个方面考察茅盾小说的美学个性。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一个文艺革新运动的战斗者,他从提倡革命浪漫主义文艺转而成为一个革命现实主义作家,身子始终坐在现实主义的营盘里,是无可置疑的.可他的目光所到、心手所及却极为广阔和深邃,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西方现代派文艺,也最敏感地反映在他的整个文学活动中.当然,他对现代派文艺的关注、研究、译介和评论,是受他的现实主义文艺观所制约的,但他的现实主义文艺观的深入和发展又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流派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忽视这方面的研究,对他的现实主义的理解也就难以深入和更全面的把握.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作一考察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一)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托尔斯泰比起他以前的作品来,不仅更为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了当时俄国的社会现实,而且也更完整、更集中的反映了托尔斯泰思想中进步的一面和反动的一面。1889年托尔斯泰就开始构思这部作品,1899年正式完稿,先后經过十年的时间。这时期俄国社会的特点是什么呢?正是列宁說的:“农奴制度的痕跡及其直接的残余渗透了俄国整个經济的(特别是农村的)和整个政治的生活,同时正好这个时期是资本主义从下面加劲成长和从上面培植的时期。”俄国从1861年后,农奴制度在名义上虽然解体了,但当时的农业經济,实际上还是一种旧的农奴制度的經济,在政治制度上也完全渗透着农奴制度的精  相似文献   
6.
我这里说的“心灵结构艺术”,不是指一般意义上运用心理描写去划刻人物,也不是指那种不凭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发展而籍心理情感的变化去结构作品的技法,而是指情节小说中作家在组织故事和描写人物时所渗透的情绪活动和内心情愫的特殊表现,简言之,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艺术家的“匠心”。茅盾在《〈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一文中,介绍吴宓对《子夜》的评论,在称赞他“看书真也细心竟能领会此非闲笔”等等以后,写了这样一段文字:  相似文献   
7.
唐弢的鲁迅研究影响过一代人,他总是默默地与鲁迅"对话",始终围绕着读懂鲁迅这一思路,他又是一个把鲁迅研究推向新高度的学者.  相似文献   
8.
鲁迅《故事新编》的创作心理与表现美学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事新编》是鲁迅创作中争议最多的作品,近几年来,不少论文以借鉴我国古代和世界的艺术经验来探索它的创作艺术和美学价值,是很有启发的。不过,这种探索还停留在表现技巧方面,而着意于创作心理和美学观念的研究尚属少见。本文试图说明《故事新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分裂之后,鲁迅在对文艺的特殊功能进一步认识和探索中  相似文献   
9.
美学,或称艺术哲学,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的发展中的科学。文化大革命前,就美学上的一些范畴问题,学术界曾经进行过一些毗,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这种讨论没能继续下去,美学领域也几乎成了万马齐喑的禁区。“四人帮”的覆灭,带来了新的解放,在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贯彻执行了毛主席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美学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又正在开展起来。 为了丰富和发展美学理论,有步骤地对中国历代的思想家、文学家有关美学问题的著作、言论以及美学思想进行整理和研究,这是一项重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