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商贩之死的抗争——以1926年"陈阿堂案"为讨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6年8月,上海小商贩陈阿堂被发现死于日轮"万里丸"上,史称"陈阿堂案",日方依仗强权与特权,对案犯极力开脱与庇护,中国朝野政治力量及社会各界掀起了大规模的抗争。本文主要依据《申报》等近代文献对该案的追踪报道,探讨近代中日不平等外交背景下中国各界不同的抗争形态及诉求,及由此透视出来的近代中日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论严复对国民“恶根性”的批判与改造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清末改造国民性思潮中 ,严复首次提出了国民“恶根性”问题 ,本文从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及改造方法等方面对戊戌时期严复关于国民“恶根性”的批判与改造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文章认为 ,严复站在中西对比的高度对国民“恶根性”表现的分析只是对国人中某些阶层、群体存在的“恶根性”的批判 ,对其形成原因所作的探讨则是比较深刻的。他主张改造国民“恶根性”从改造传统教育着手的思想虽然只是站在传统经济结构、政治文化基础上的反传统 ,具有片面性和不彻底性 ,但仍然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3.
民族国家建构所倡导的地域平衡和公民平等理念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开启后所加剧的区域失衡之间存在结构性的紧张.在“兰州中心说”的理想映照下,这种紧张在近代兰州显得尤为突出.由于军政两界被外省人控制,甘省知识分子的政治出路被边缘化,不自觉地形成了甘省人包办教育的局面.外省人与甘省人在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上的悬殊,导致了双方在观念、思想和言行上的冲突,并引发了兰州教育界的一系列籍贯风潮.甘省人反抗边缘化的努力,反映了他们对民族国家构建的期盼与诉求,构成了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华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积极支持祖国的革命和经济建设。其中一些人白手起家,由身无分文的传统农民变成具有现代意识的资本家。印尼侨商黄奕住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这种由穷到富的奋斗经历颇具传奇色彩,应是近代经济史和华侨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在国内外学术界,一般地概述华侨经历的多,详细地记述典型人物由穷到富具体经历的传记却很少。新近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黄奕住传》(赵德馨著,1998年11月版),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该书共有12章、31万字,深刻展现了传主从一个贫穷的剃头匠到拥有钞…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比较的角度探讨近代湖北乡村棉织业发展缓慢的原因,认为阻碍湖北乡村棉织业半工业化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机器制造业生产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外部推动力量的缺失.以湖北为典型的内陆农村手织业中传统生产方式的大量存在,说明了中国近代农村手工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复杂性及其差异化格局.  相似文献   
6.
7.
汉口保安公益会是近代汉口成立最早、最为规范的民间团体之一,在汉口城市管理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由于它以公共利益为诉求并兼顾私人需求的特点,严格自律,强化规章制度,增强会员联系,培育成员一体感,表彰成员功绩,树德立范,获得了市民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参与,形成了一个典型的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管理领域。在参与过程中,市民的公共需求和特殊利益得到了实现,参与者的"搭便车"行为则通过团体内部的制度建构得到了监督,从而有效地搭建起了近代城市社会管理中市民参与的动力机制与团体内部的监督机制,为当今城市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8.
近代若干农村地区的若干手工业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社会变迁:首先,传统农、副业结构、农村种植结构、农民收入结构等发生了变化,地区间的产业分工初露初端倪,农民生活水平相对提高;其次,有利于农村传统市镇的转型与新兴市镇的产生;最后,乡村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商人阶层的崛起,农村社会救助能力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经济史上,存在着这类现象面临着相似条件的不同地区的同一行业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命运,有些地区一度兴盛、并成为一方经济支柱,有些地区则维持旧貌、甚至衰退以至消亡.原因何在?本文认为,这种不同的结局乃在于人文生态的差异,文章从"地方能人"的视角分析了近代乡村手工业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上官定一(以下简称上官):彭教授,您能否结合个人求学经历谈谈您是如何走向现在的学术道路以及学术道路上的体会? 彭南生(以下简称彭):1985年我于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教学过程中曾有过经济史方面的学习,两年后我师从刘望龄、董方奎老师攻读硕士学位,1988年,又去中南财经大学进修学习,在赵德馨先生的影响下开始认识到历史学的经济史研究与经济学的经济史研究的不同,并且认识到了两种研究的优缺,在中南财大的学习使我开始吸取经济学的养分,对我日后的研究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