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徐之顺  邵军 《江海学刊》2012,(2):210-214
"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论研讨会就区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展开研讨。与会学者指出,江苏等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符合近现代世界发展进程、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规律与要求。现代化进程中的最大风险是"中等收入陷阱",表现为经济增长缺乏新动力、社会建设落后于经济增长、普遍滋长小富即安文化心理、制度不完善带来社会不稳定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坚持科学发展,彻底转变发展方式;突出创新驱动,彻底改变模仿战略;推进一体化建设,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政治文明建设,形成有效的制度保障。正确发挥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导引、评价作用,要注意指标体系的普适性和区域差异性、经济社会活动的外部性,并要发挥地方比较优势,合理界定政府的发展功能。  相似文献   
2.
论人文精神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文精神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进一步强化民本理念、创新理念、生态理念和科学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赋予当代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在实践中,必须把人文精神同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营造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文精神的舆论环境、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同时要借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制度及具体运行机制,将人文精神渗透于社会实践和人们的日常行为.  相似文献   
3.
本体、实践、批判: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认知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开辟了民生理论认识的新境界,也指明了民生建设的方向.民生的最高历史形态是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目标;民生的本质属性可归结为最广大的民众所享有的关于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体系;民生实践应当符合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而推进民生建设的根本方法则是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5.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的历史(简称“前十年”),是在曲折中发展的历史,情况异常复杂,疑难问题很多。这个时期党内外矛盾比较尖锐;党的路线和政策正确的方面与错误的方面交织在一起;国际斗争和国内斗争交叉进行,相互影响,党中央领导人之间的意见时而一致,时而分岐;左倾错误不断出现,屡屡重犯;党的历史经验极为丰富,教训也相当深刻。因此,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如实反映这一时期历史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是省内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公共学术交流平台,迄今已举办7届。第七届学术大会2013年10月启动,先后举办了6个学科专场、4个学术聚焦、4个区域专场和1个学会综合专场,系列活动收到论文5000多篇,有30位外省知名专家、104位省内专家作了主题演讲,263位学者作了交流发言,100位专家作了精彩点评。学术大会集中展示了江苏社科界的学术精神、学术责任、学术成果和学术水平,凝聚了社科五路大军和省市县三级社科联的智慧和力量,促进了理论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发挥了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  相似文献   
7.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创新,具有不同于传统学习的新的重要特征.它是拓展、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有效载体,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具体体现.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必须解决好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多元思想价值观问题,着力打造党组织共同愿景,激发党员个体学习活力;加快推进党内民主化改革,创造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提高组织的学习力;紧密联系科学发展的实际,把科学发展能力的培育作为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则给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和要求。“以人为本”进一步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战略地位 ;“以人为本”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强调“科研为民” ;“以人为本”凸现人才的主体地位 ,强调人才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工业文明自身演进、自我超越的必然结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是顺应民心民意、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它代表着世界文明发展的方向和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确立生态文明新目标,适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新挑战,体现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战略的整体性、协调性.对此,必须倡导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执政兴国的新理念,确立生态优先方针,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生态建设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0.
从晚清至五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积极探索如何以文化为原动力提升国家实力,深刻阐释文化革新在振兴国家和民族过程中的核心地位.西方文化资源,实际上构成了那个时期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涵.注重文学的教化力量,依靠文化、文艺、文学的特有启蒙"力",生动、真切地揭示社会真相,改造国民性,是发挥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