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青少年疏离感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875名初一至高二学生的问卷调查,探讨了青少年疏离感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环境疏离感最高,其次是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最低。(2)高中生疏离感显著高于初中生,在每一年龄段内,疏离感随年级升高而增强;但青少年疏离感性别差异不显著。(3)家庭功能中的角色、沟通、情感反应和情感介入可以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疏离感,问题解决和行为控制对青少年疏离感的预测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来自山东省五所初中和五所普通高中初二、高一和高三的1 834名普通青少年为被试,采用自我报告的方式调查了青少年的教育规划、职业规划、具有高成就动机的朋友群体和具有问题行为的朋友群体。研究发现:具有较多高成就动机的朋友群体能够促进青少年对未来教育和职业的规划水平,较多问题行为的朋友群体能够妨碍青少年对未来教育的规划以及对未来职业的投入水平;与探索相比,朋友群体特征与投入这一心理结构的联系更强。  相似文献   
3.
维果茨基对20世纪初心理学危机的表现与实质进行了透彻分析,提出了解决危机的可能性途径。当代心理学遭遇的危机与20世纪初的心理学危机从症状到实质上都存在许多相似之处,维果茨基对危机的分析与处理为解决当代心理学的危机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关于青少年疏离感研究的理论分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期是个体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但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有些个体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疏离感。国外的研究发现,青少年的疏离感与问题行为、犯罪行为成正比,强烈的长期的疏离感会严重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和谐发展。我国研究者也日益关注对青少年疏离感的研究并构建出疏离感的理论模型。当前背景下,关注中国青少年疏离感的发展,对拓展自我同一性的理论研究和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来说,都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