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0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1.
江有诰说:“唐韵平声五十七部,上声五十五部,去声六十部,入声止三十四部。论者以屋至觉配东、冬、锺、江,质至薛配真、谆、臻、文、殷、元、魂、寒、桓、删、山、先、仙,药至德配阳、唐、庚、耕、清、青、蒸、登,缉至乏配侵、覃、谈、盐、添、严、咸、衔、凡。相传至今,莫之或易。顾亭林卓然远识,以为如此相承,是犹吕之代嬴,黄之易芈。所著《古音表》一洗前人分配之谬。(《入声表、凡例》)事实亦如江氏所言,顾亭林此论一出,对清代古韵学家影响很大.江氏《入声表》专以阴声诸韵与入声配,便是显明的一例。此外,戴震因江永说提出异平同入、阴阳对转的论点,影响尤大,亦无不与顾氏此说有关。  相似文献   
2.
这个题目,就发音部位分作“混合舌叶音”和“舌尖后音”两个部分来谈.壹,混合舌叶音罗常培先生在他的《汉语音韵学导论》中谈到混合舌叶音时说:由舌尖舌面之混合部分与齿龈后接近硬腭之处接触以节制外出之气息而成.发此音时,舌较发舌尖前音微缩.国际音标之属之.我国方音中山东临淄读“蒸”、“超”,“扇”及浙江金华读“准”、“春”、“书”等正齿音三等字之声母,亦属此类.  相似文献   
3.
在全部《论语》里,“斯”字凡71见,“是”字凡58见,和两字词类相近的,“兹”字凡一见,“此”字未出现。汉语语法学家认为是指示代词的,“斯”字有22例,“是”字有26例,“兹”字一例:认为是指示形容词的,“斯”字有15例,“是”字有5例。现在将它们分别列出,作一对照。知道“斯”“是”在两方面的用法中,完全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上古汉语中的系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上古汉语中的系词问题,是近几十年来国内语言学界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我写这篇短文,只是根据部分有关资料所反映出来的一些上古语言现象,加以分析说明.希望做到实事求是,不是有意求异于人.我的看法,是在先秦文辞中,已经可以证明肯定系词“是”“惟”“维”“为”的存在,有的还跟否定系词“非”对举成文.但个人所见,未敢自以为是.在当今国内语言学界形势大好、令人鼓舞的气氛中,把它提出来让大家批评,自然是完全必要的.本着这一观点,我把这篇短文完成了.有些内容,还想加以发挥,但所掌握的资料,一时还不够充分,只有留待以后再作补充了.本文分作以下五点来谈.  相似文献   
5.
两点答复     
(一)把“骐骝是中,(?)骊是骖“中的两个“是”字看成系词,是根据汉唐训诂学家的解释确定的。古人虽然没有“系词”“判断词”一类的术语,但他们根据经文辞言之情,还是能指明语法的关键所在的。如郑笺:“中,中服也;骖,两骖也”,把“中”“骖”确定为名词,就等于告诉我们,它们是判断谓语的完成词。(这与“熊罴是裘”郑笺改裘为“求”,一定把“求”讲成他动词不同)唐人《正义》,讲得更为清楚。它说:“骐马骝马是其中,谓为中服也;(马呙)马骊马是其骖,谓为外骖也。”语中的“是”“为”都是系词。这样的根据,我们有什么理由放弃不用呢?  相似文献   
6.
古代汉语有无复辅音的争辩,已经停下很久了,问题还没有解决.现在虽然时常也有人提到这件事,但是当作问题来讨论的却比较少.(以前唐兰先生曾为文反对中国古有复辅音,最近朱星先生才又在他的《古汉语概论》里,对复辅音说,加以批驳.)学习了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我懂得了“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的道理.因而联想到高本汉(Karlgren),林语堂等人,在他们的古汉语研究中所津津乐道的复辅音问题,实际上也是主观片面的论点.拣取少数符合个人假设的例证,加以渲染夸张,视为定论.如高本汉在他的《中国语言学研究》中说:“从事实上说来,中文‘镰’字乃由‘兼’而得音,‘兼’古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类列表介绍的是晋人郭璞在《尔雅》《方言》的注解中,客观地不自觉地反映出来的一份体现古代汉语构词法的轮廓的资料.表中以同条目的原单音词和注解它的双音词作为一条,共八百三十九条.(其中如《方言》卷一“大也”条,依戴氏《疏证》,不从郭注“雅”指《尔雅》的说法;卷八“猪,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豭”条,注:“犹云豭斗也”,“豭斗”不解何义,无从分析.表内即付阙如,不加收录.这是极个别的例子,一般词条,务求不使漏略.)重要的是,作为注解的双音词在意义上无论与原单音词是相同(如《释诂》“赐”训“赐  相似文献   
8.
汉语文言里的指示代词“所”,是不单独在句子里出现的.必须通过以它为中心词的词组形式,才能充当其他词组的组成部分或句子中的某一种成分.这里叫它“所”字词组.因为所字本身是一个指示代词,所以这类词组也就无例外地具有名词性,在语句里面可以当作一个名词使用.但是,这一提法,乍听起来,令人生疑.因为向来的说法是“所字必居宾次”、“或隶外  相似文献   
9.
《楚辞·卜居篇》中的“哫訾、粟斯”“突梯、滑稽”两个词组,是一比较难于解释的问题.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在《卜居》注解中,指出哫訾栗斯,“栗”当作“粟”,是连绵字;突梯、滑稽,都是连绵字.对解决问题,前进一步.关于这两个词组,我以教学关系,常用作谈论“音训”方法的例证.有一种根据音理确定词义的看法.或许可供《卜居》的读者们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汉语文言中的缀补性判断谓语句,是汉语语法书里所不常提到的一种句型.它既不属于一般的单句范围内的判断谓语句,也不属于联合、偏正两大类复句中所属的任何一种句类.相形之下,它便成了文言中的一个较为特殊的句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